编辑: 王子梦丶 2014-07-31

②专指对缺点或错误提出意见.我觉得这两者也都有 研究 的成分.比 如您的《给阿德老师的建议》和《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就是真正意义的 批评 ,也是 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您自己 对这个事物加深 了 认识 ,大家也跟着 学到点什么 了.由此说来, 批评 也是一种 研究方式.难道批《水浒传》或评《红楼梦》不是对这两部书的研究吗? 如果教师对学生不是一味地 指责 、 训斥 ,而是真正意义的 批评 , 并且允许学生辩解,这就不能不带有 研究 的成分了. 王晓春回复: 非常感谢王老师的意见. 我表达得不够好. 我文中所谓的 批评 ,指的是学校里通常发生的事情,即教师对学 生缺乏分析地指责,与学术性的和研究性的批评不是一个概念. 第11 页 我读过王山而老师不少帖子.王老师总是能启发我的思考.您这种批 评,对我好处很大. 十分欢迎您经常到这里来批评指正! 案例 教育专家的方法为何不灵? 一个师范生,学教育学的时候,老师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教育专家, 有一次发现一个孩子在摇晃一株小树苗,便走上前去说: 小朋友,小树苗 可不能摇呀,你一摇,它头就晕了,要叫疼的,就要流泪了. 孩子于是 很懂事地不摇了.这个师范生真的佩服这位专家,于是一直记着.后来他 毕业了,好长时间后,他竟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有一个小朋友在路边摇 晃着小树苗.他也学着那位教育专家的口气说: 小朋友,小树苗可不能摇 呀,你一摇,它头就晕了,要叫疼的,就要流泪了. 可小朋友却说: 老师,你骗人,小树怎么会头晕,怎么会想事情,怎么会说话呢? 他晕了! 心里想,现在的孩子怎么啦?(大潮河) 第12 页 【点评】 教育专家的办法为什么就必须灵?我也想起了一个故事. 说古时候有一个人决心学医.他读了一些医书,记住了,然后就给人 看病.看了一个,没治好,又看了一个,还是没治好.人家问他: 您怎 么治不好呢? 这位先生愤愤地说: 我明明是按照医书开的药方,可恨这些病人不 按照医书得病! 大潮河老师说的这位师范生也是在按照医书(教育专家的成功案例) 在开药方,结果也失败了,他和那位蹩脚医生一样,责备学生为什么不按 照教育专家描写的那样幡然悔悟.这不是很有趣吗? 不很有趣.有点可怕.说明我们的师范教育有问题:只让学生记住了 某些现成的结论,没有帮学生学会探究的思路;

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责 备学生,不会反思自我.这样下去,我们的教师队伍里可能又会增加一位 牢骚家,这种人已经够多了,都是我们师范教育的产品. 根本就不应该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我们主观想象那样去行动,就像医生 不能要求病人只得 标准病 一样. 有的孩子可能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发达,换位思考能力强,有同情心, 对这种孩子,你用拟人法是可能唤起他对小树的同情的.有的孩子可能缺 乏想象力,很现实,死心眼,或者不善于换位思考,或者缺乏同情心,对第13 页 这种孩子,你用拟人法就可能完全不顶事.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医生有时候用某种药,不也不顶事吗?怎么办?换一种药再试试就是了. 再不行,重新检查,重新诊断.谁说过解决学生问题必须一次完成? 这地方我们就看出某些师范毕业生的思维方式多么狭窄,多么死板, 多么拘谨,一点都展不开.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他们经验少.愚以为,经验少不是主要原因. 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他们很难创造和积累新经验.你想,一个认定病人应该 按照医书得病的医生,上哪里去积累经验?他根本不想学习新经验.病人得 病超出医书,这本是研究新问题的好机会,他却觉得........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