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牛牛小龙人 2014-05-19
晨曲王志华作九华副刊JIUHUAFUKA JIUHUAFUKAN N 九华副刊 ・ 享受文字 愉悦心灵 责任编辑: 张本健 电子信箱: zhangbj9811@sina.

com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杏花诗雨 B3 我们村北口外, 有两条大道在那儿交 汇, 一条叫石城大道, 另一条叫昭明大道. 石城、 昭明, 是我们这地方最重要的标注, 不仅 是地理上的, 更是历史上的. 很久以前, 我们这里就叫石城, 后来更 名了, 石城 淡进了故纸堆. 昭明呢, 是南北 朝时萧梁太子的谥号, 当年, 他的封地就在 石城, 昭明太子是石村百姓心中的保护神. 除了这个, 我们还要记住一个人, 谁呢? 晚唐诗人杜牧. 还记得那首著名的 《清明》 诗吧, 那就是他为我们村写的, 这首诗使我们村 声名远扬, 赢得了 天下第一诗村 的美誉. 其实, 要想了解我们村, 先不必进村, 只 在村口边看看, 就能略见一斑了. 比如, 村北的入口处有个迎宾广场, 广 场上有一组雕像, 就很能体现 《清明》 诗的意 境了. 先看看我们村的本土居民―――放牛 娃, 他可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堪称我们村 里最早的导游员. 你看他, 一副顽童打扮, 老 练地骑坐在牛背上, 手持竹笛, 吹奏, 唐朝的 笛音就一阵阵地飞来了. 另一位官员装束 者, 不用说, 便是时任池州刺史的杜牧了. 不 妨构想一下当年的情形: 清明时节, 草长莺 飞, 人闲柳醉, 杜诗人打马郊外踏青, 不料途 中遇雨, 纷纷扬扬不歇. 于是, 这个异乡人, 一时触动离愁, 怎么也解不开. 唉, 此时此 地, 要是有一家酒店, 进去喝它几杯, 与人谈 谈心, 听听曲子, 该有多好啊! 这样想着, 杜 刺史一抬头, 就看到了命中注定那一位 ―――我们村里的小牧童. 于是, 一问一答 间, 牧童短笛一指, 就为杜诗人找了一个消 愁的好去处―――黄公酒垆. 正是远古这一 幕, 才催生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艺术杰作 《清明》 诗. 在村口另一边, 有一个小小的山坡, 抬 头向上看, 远远有个亭子. 沿一条步道向上, 那脚下, 横陈着大块的条石, 如果你不小心 磕绊了一下, 那么, 这是你的幸运, 要知道, 这些条石也许是唐代遗留下来的, 说不定那 一道凹凸就是千年时光慢慢打磨成的, 被你 磕碰到了, 还不是福气? 体会到这一点, 你的 心神就稳了. 再走一小段, 迎面一道茅草门, 那门楼上, 土墙上, 覆盖的是我们村里最常 见的茅草. 从唐朝开始, 它就一直在那里, 千 年风箱不倒. 到亭子了, 六角造型, 古色古香. 登高好 观景, 观什么景? 我们村里多是杏树、 杏花. 当然, 也还有别的: 梨花、 桃花、 柳花、 菊花、 茶花、 杜鹃花……其实, 古时候, 我们村也有 个亭子, 初为明嘉靖年间池州刺史张邦教所 建, 据说, 他政务之暇 留意山水, 赏表杜樊 川遗迹, 自号 '

惜花人'

. 亭子落成时, 曾自 撰一联: 胜地已无沽酒肆, 荒村忽有惜花 人 , 自赏又失落的意味. 现在, 我们村里又复 建了亭子, 复原了酒肆, 为应和张刺史, 我也撰 了一联: 胜地而今可沽酒, 惜花不独古时人. 我想, 若是张刺史天上有灵, 该欣慰了吧. 由小亭出发, 拾级而下, 迎面又是一道 茅草门墙, 仿佛穿行于人家小院中一般. 有 一处墙边, 一株杏树, 枝丫斜逸, 都探到墙外 来了.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 这是南宋时叶绍翁 《游园不值》 中的诗句. 然而, 在我们村, 人们首先会想起, 当年风流刺 史野外问酒, 巧遇杏花姑娘, 引出一场才子 佳人猜谜、 对句、 题诗的浪漫情事. 村外最可看的, 还有杏花流泉, 这里有 天然的水源, 清澈, 透明, 至于无色. 流线或 明或暗, 宽窄有差, 形成一条完整的杏花溪 景观. 溪的一边是翠绿常青林, 另一边是应 季绽放的各色花儿, 两厢映照, 色彩鲜明, 说 不出的美. 最引人注目的是溪中风车, 巨大 的叶轮在转动, 缓缓地转动, 似乎要把时光 滞住, 让一切变得从容, 这时, 人的步子也慢 下来, 心更静了, 变得惬意、 闲适. 那边木栈 道上, 三三两两游人, 徜徉, 低语, 指指点点;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