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uangshuowei01 2014-05-15

1966 年到青海屯垦戍边 , 参加

1977 年高考考取青海师专 ,

1979 年考取北京师 范大学研究生. 提起当年的高考, 刘增才同样感慨万千, 退休 后的他早已经历了岁月的涤荡, 心态平和, 诉说起 来非常理性, 但想起当时与家人的分离, 他认为是 高考拉近了他们的距离, 言语里满是幸福. 刘增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于同一年, 1965年青岛二中初中毕业. 第二年, 他就响应国 家 屯垦戍边 的号召, 踏上了开往青海的火车. 14天之后, 他在青海省格尔木拖拉海, 开始了10 年的垦田生涯. 年仅17岁的刘增才接受着严寒 和劳累的挑战.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把牧民家的 羊粪堆起出来, 运送到田间, 扬到地里去 .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刘增才过着一眼望不 到头的生活. 幸好, 他心底里有对家和远方的她 的牵挂. 在离开青岛时, 他就与中学同学孙韵平 感情深厚, 10年来, 靠书信诉说彼此的境遇, 两 颗心紧紧贴在一起. 1976年, 刘增才请假回到青岛, 与心爱的人 结为夫妻, 并于1977年有了女儿. 幸福的家庭生 活在向他招手, 刘增才非常渴望能够到家人身 边. 1977年, 他接到了妻子的来信, 并给他带来 了高考恢复的消息. 刘增才看到了希望, 立刻决 定报考. 之后他开始找教材, 苦读书, 为高考备 战. 1977年冬天, 刘增才和一起考试的知青们, 坐着马车, 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冷中, 瑟瑟发抖 地赶往西宁的一个考点. 虽然考场内生着炉子, 但还是被冻得手脚冰凉. 就这样, 刘增才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大考. 1978年3月, 他被告知, 以格尔木地区第二名的 成绩达到录取线. 后来, 他被青海师专中文系录 取. 第二天, 他就赶到学校报道, 开启了全新的生 活. 我们当时是不收取学费的, 而且我还是带着 工资入学, 所以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 . 然而, 没能回到家乡, 是刘增才心底里的遗 憾. 毕竟, 青岛有他的父母、 妻女在翘首以盼地等 待着他. 经过一年的沉淀, 刘增才做出了大胆的 决定: 考研. 从大专到研究生, 越过了本科这一 关, 其中的难度可以想象. 不过, 刘增才倍感幸 运, 因为当年的限制没有那么多, 不一定非得取 得本科学历才能报考. 所以, 1979年, 刘增才在 接到妻子的来信得知可以报考研究生的消息后, 异常兴奋. 接着, 他又投入紧张的应考复习中. 再一次走进考场, 刘增才淡定从容了许多. 之后, 是漫长的等待. 接着是刘增才以384 分的高分考进北京师范大学的消息, 他也成为青 海师专第一个考入京城的研究生. 终于, 离家越来越近了. 1981年, 刘增才回到青岛, 后来在山东海洋 学院任教, 被学生们称为 神奇 幽默 的老师, 他的课堂让人捧腹大笑, 又回味无穷, 这恐怕就 是人生阅历带给他的 礼物 . 回想刚刚回到家时, 女儿已经4岁了, 她对 父亲的印象始终是墙上的一张照片. 当他站在女 儿面前给她拥抱时, 她不肯叫 爸爸 , 因为眼前 的这个人和照片上的不像. 说到这里, 刘教授笑 了, 但内心更多的是一丝酸涩. 总结自己的高考经历, 刘教授说: 如果没有 高考, 我可能继续留在青海, 长期与妻子两地分 居. 所以, 当时25比1的录取比例, 让刘增才庆 幸自己是迈过那道门槛的人之一. 1978年高考、 1979年考研 两次参加考试 终于与家人团聚 1978年高考的不幸与幸运 我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已当父亲的学生抱着孩子,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