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jingluoshutong 2014-04-27
由农业生产方式产生的中国传统救荒思想在明清时 期业已成熟, 其特点也在明清时期得到集中体现.

理解明 清时期救荒思想的特点对于理解传统社会救荒的思维模 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特点如下:

一、科学认知程度不高 所谓的科学认知程度不高, 是指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下救荒思想对灾荒的起因以及某些救荒措施是否适宜和 怎样看待民众在救荒中的作用上都有先天的不足. 1.对待灾荒起因的认识.( 1) 王政不德, 降罪以下.自 汉董仲书提出 天人感应 以来, 灾害饥荒就成了上天伐罪 的证据. 《洪范》 庶征, 凡雨D之愆合, 关人事之得失, 所以 著感应之理, 使修人事 [1] (第一 卷, P741) .丞相本掌阴阳之政, 要 负重大责任. 洪武帝罢丞相, 结果是虽然集皇权、 相权于一 身, 而灾害、 饥荒的责任全都由皇帝自己承担下来. 《明经 世文编》 与 《皇清经世文编》 都有向皇帝的上疏, 如 《明经世 文编・卷四八》 彭时上疏 《灾异陈言疏》 一例, 本是彗星经 天, 群臣认为是上天示警, 于是要求皇帝 忧切于心, 诫谕 群臣, 同加修省 , 在 《明经世文编・卷四五》 林庄敏奏疏中 也认为 吉凶不c在人, 而天降灾祥在德 , 因为他们认为 盖灾异之来, 固不虚发, 天意所在, 亦有难知 , 并以古圣 王为例, 古之王者, 以祸福无不自己出之者, 故每遇灾, 必 恐惧修德以消弭, 而天应之 . 这种奏疏在 《皇清经世文编》 中比比皆是. 明朱元璋认为 亢旱为灾, 实吾不德所致 [1] (第 一卷, P255) . 可见对灾荒起因的认识主要认为是王政不德, 天降 伐罪, 而平民百姓也认为灾荒是上天降下的. ( 2) 各级官吏 的腐败无能.官吏、 胥吏的腐败是明清时期荒政的一大特 点.制度上的腐败虽然可以加剧灾荒, 但并不能作为灾荒 的原因.灾荒的发生有其自身的规律, 而官僚和百姓都把 官吏的腐败无能当作灾荒的重大原因. 这实际上成了明清 时期对灾荒认识程度不高的一种表现. 这些观点打上了农 业社会的烙印.在灾荒期间, 官吏也要诚心祈祷, 因为 一 诚所感, 万类俱通, 怨天尤人者, 徒增罪戾耳 [1](第一卷, P293) . 明 代王守仁答佟太守书曰: 古者岁旱, 则为之主者, 减膳撤 乐, 省狱薄赋, 修祀典, 问疾苦, 引咎赈乏, 为民遍请于山川 社稷. 故有叩天求雨之祭, 有省咎自责之文, 有归诚请改之 祷. [1] ( 第二卷, P544) 2.对救荒措施是否适宜的认识.除了像仓储备荒、 以 工代赈、 蠲免赋税这类经常性措施外, 还有一些救荒措施 经常引起争论, 如是否度碟救荒、 捐纳救荒、 是否保富等. 例如保富, 窃谓善人者, 国家之正气, 富民者国家之元气 也.非富无以行善……实藏富於民之至计, 凡以不积谷不 足救饥.故能藏谷者为之弛役行赏.使民晓然知富之见重 於上. 而各保其富焉 , 窃恐志在救贫. 而弊先扰富也. 夫 周贫者之急, 不可以扰富.留富者之余, 斯可以救贫 [2] (卷十, 《劝输》 ) .在方观承的 《赈纪》 里, 有诸多劝乡绅富豪灾时救荒 的呼吁, 如 《劝论助赈示》 、 《劝谕业主恤佃示》 、 《劝谕富户 通融周急示》 等[1] (第一卷 , P608~610) .对这些措施的争论主要是利 弊孰大的问题, 尤其是捐纳在清代成了流弊甚深的问题. 这些措施是否适宜, 具有因时、 因地的特点, 如劳潼之 《救荒备览》 曰: 夫常平之法, 惟官可以行之. 至社仓之设, 则随地随人可行也.大约开仓、 赈粥、 劝募等事, 止可救老 弱之贫民;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