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夸张的诗人 2014-02-22
2018 年5月29 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 完颜文豪 科技巴丹吉林沙漠深处,

3 名身着航天服的航天员依次小心 地从 神舟返回舱 爬出.

成功出舱后, 他们拨通了卫星手 机―― ― 飞行乘组报告: 我们已着陆, 位置如下…… 明白. 请利用现有器材开展自救互救. 我们将尽快组织 展开搜救. 日前,

15 名中国航天员在巴丹吉林沙漠圆满完成了野外 生存训练. 这是我国首次在着陆场区沙漠地域组织的航天员 野外生存训练. 为期

19 天的航天员沙漠野外生存训练, 主要针对空间站 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飞船应急返回着陆沙漠地域的特殊情况, 旨在使航天员进一步掌握在沙漠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救生物 品的使用方法, 提高生存能力, 锻炼意志品质, 增强团队协作 和凝聚力. 在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 航天员身穿舱内服, 以3人乘组形式, 依次走进飞船返回舱模拟器. 记者现场见证了他们 从返回舱着陆后自主出舱、 报告着陆位置、 等待救援并利用返 回舱内仅有的物资进行自救、 直到被成功搜救的全过程. 从出舱后脱下厚重的航天服开始, 航天员便是孤军作战 了. 沙漠救生训练的难点在于沙漠里的自然环境很严酷艰 苦, 有时风沙很大, 几米内看不见人. 神舟十号航天员、 我国 首位太空女教师王亚平说. 航天员首先要对所处的位置、 环境、 天气作出判断. 神舟 七号航天员刘伯明所在乘组出舱时正值午后最为炎热的时 段, 他们决定待在返回舱内休息. 等到下午

5 时许, 气温较为适宜, 他们选择了一处相对平 坦、 有两片骆驼刺的地方, 开始搭建帐篷作为掩体. 搭建掩体前, 选址很重要. 要看周边环境, 不能一上来就 干. 刘伯明说, 一是要看风向, 选择上风口. 二是看地势, 如 果地势过高, 风势会很大;

如果太低, 掩体容易被风沙掩埋. 搭建帐篷并非易事. 航天员通常利用降落伞的伞布来搭 建. 每人只配有一把军刀, 用来切割伞布. 伞布很结实, 刀很 小, 很难完全按照需要的形状剪切下来. 一旦剪岔一个口子, 大风一刮, 伞布就容易顺着这个口 子撕裂开. 来自另一乘组的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旺说. 他们因地制宜, 把伞包结结实实地捆在骆驼刺丛上, 做出 一面挡风的 墙 来, 再在 墙 的对面用数个小布袋装上沙子 摞成两根 柱子 , 铺上隔温膜和伞布, 还在两侧通风口留了门 帘. 三四个小时后, 一个在沙漠里的简易的 家 就竣工了. 记者注意到, 航天员们不敢大口喝水, 因为每人只配发了

5 公斤饮用水. 在等待 救援 的同时, 每一组航天员还要向 特定方向行进至直线距离三四公里的位置, 水只能不时地 抿一小口. 大量的水要留到行进时喝. 食物则只有一到两天 的量, 主要是压缩饼干和牛肉干. 沙漠里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很有限, 而我们现有的 水、 食物和其他物资也相当有限. 我们必须精打细算. 刘伯 明说. 在自救的同时, 他们还要联络外界求救. 苦中作乐. 航天员们想尽办法让沙漠里的生活过得舒服 一些. 有的乘组用降落伞的引导伞改装成轻便的小红帽, 既 遮阴又挡风沙. 有的乘组用干枯的骆驼刺作为柴火, 用放大镜聚光取 火, 燃起了篝火. 夜幕降临, 他们坐在篝火边规划日程, 聊起 自己的飞行经历、 训练趣事. 第二天, 干旱的沙漠里居然飘起了一阵雨, 让人喜出望 外. 一开始根本看不出来下雨, 雨滴到沙子上就不见踪影 了. 伸出手才知道果然是下雨了. 刘旺说. 这下子, 防暑变成了防寒. 帐篷顶被改造成可以接水的 形状, 在帐篷沿接水, 竟能收集满满一盒子的水. 第三天下午, 到了该动身行进的时候. 为了轻装上路, 又要保证生存需要, 航天员要对携带的物资作合理的取舍. 有的乘组拔出骆驼刺的根, 削成拐杖. 沙漠中行走, 深一脚浅一脚. 沙丘可高达七八十米, 不 能直着上下坡, 必须绕着走, 绕多了又容易迷失方向. 直线 只有三四公里的距离要走上三四个小时. 航天员们背着物资, 拄着拐杖, 每走一段路就要停下来 休息. 骆驼刺根拐杖还充当了临时休息帐篷的支架. 一路上, 航天员们互相鼓励、 搀扶, 终于顺利在集结地 点与救援队伍胜利会师. 团队精神很重要. 每个人的体力都有限, 三个人之间 要沟通协调好, 用最少的体力把工作做到最好. 王亚平说. 沙漠救生训练帮助我们巩固掌握相关的救生技能, 为 以后飞行任务中应对类似情况打下基础, 做到有备而战. 刘伯明说. 这次训练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品质, 增强了团队协作和 凝聚力. 刘旺说. 野外救生训练是航天员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去年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