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赵志强 2013-02-16

必须自己动手实验. 至于做什么、 怎么 做,悉听尊便. 只要有思路,就会有收 获,大家都有这个能力. 汪琦这样鼓励 学生.学生们说: 汪老师的课有思想,不 但给我们知识,还给我们学知识的方法, 大家受益匪浅. 不走寻常路 的汪琦带出了一批 不走寻常路 的学生:本科生在毕业论 文中谈起了热力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逻辑学与冶金工程的关系;

生物工程专 业出身的硕士生实现了炉渣无土栽培;

热能专业背景的博士生利用高炉工艺 思想完成了 城市生活垃圾并流焚烧新 工艺研究 ,既节能又环保,开拓了新的 研究领域……看上去不相干的两个事 物常被他们巧妙 联姻 , 开辟出一个 崭新天地 ,而这些思想的灵光,自然 离不开汪琦的点化. 搞科研,独辟蹊径 汪琦做硕士毕业课题时,按惯常思 路怎么也走不通, 他琢磨出一个新方 法,竟然成功了.次年,他带着这篇硕士 论文在中国第一届炼铁国际会议上交 流发言, 得到与会专家的首肯. 那是 1986年. 为了让 含碳球团在氧化性气氛中 的还原实验 能得到认可, 小小讲师 汪琦竟然勇敢地以个人名义召集相关 部门领导和同事进行了三次论证,终于,一位热能专业的 外人 从 燃料燃 烧过程 角度认为 这种现象是可能存 在的 , 为他赢得了平生第一笔科研经 费3000元. 那是1991年. 汪琦由此得知, 科研要打破常规,而 打破常规就要与 外人 合力,许多问题 外人才能看明白 . 比如,高炉能源的资 源化利用,研究热能的可能更在行;

高炉 化学反应机理, 搞物理化学的也许更透 彻;

而高炉需要什么样的焦炭,自己当然 更有发言权. 跨学科合作能给我们提供 解决问题的更多方法、手段、思路,尤其是 借助基础研究揭示工程原理,可以帮助我 们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微观奥妙,进而 调控科研行为…… 汪琦善于打破学科壁 垒,广结 姻缘 ,灵活借助各种学科优势 为我所用 . 此后,他继续 含碳球团 研究,在国际 上首次提出 含碳球团并流竖炉还原工 艺 、 铁矿―煤球团自热还原新理论及其 工艺 ,打破了炼铁界认为燃烧过程和还原 过程不能在同一反应器内进行的禁区,探 索出了一条新的无高炉炼铁工艺. 做事情,一样 死磕 作为横跨钢铁冶金和化学工艺两个 学科的博导,汪琦是科学研究当之无愧的 领路人 .他领着煤焦化领域的专家们重 建焦炭评价体系,其 焦炭反应性和反应 后热处理性的检测方法及其装置 成为国 家发明专利,专利实施经费累计超140万元;

他领着材料学科的同行变废为宝,实现 铁尾矿和菱镁石尾矿综合利用 ;

他领 着热能专业的老师们完成高温物质与能 量传输及冶金反应器设计研究,其中 高 炉煤气重力除尘器 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 新型专利, 已在11家钢铁企业应用…… 近年来,汪琦组织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项,发表学术论文65篇,发明专利5项. 今年54岁的汪琦脑袋里没有框框, 只有 做事做成事 ,没有 能不能 ,只有 该不该 ,说在明处做在眼前,就像骑赛 车上班、背双肩包进教室,做的就是活脱 脱的自己. 汪琦在科研上的独具慧眼和独辟蹊 径,帮助许多年轻人找到了自己独有的研 究方向. 炼钢专业的王国承来科大仅1 年,就和汪琦等几位教师联合在国际学术 刊物 《 Nature》发表论文,在国际上首次 提出并证明了 钢液脱氧时夹杂物的形 核 的二步成核过程机制,从微观尺度诠 释........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