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qwzrs 2019-12-27
房山良乡县城老药铺 张广文 新中国成立以前至房良两县解放初期,两县的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老 百姓看病吃药主要靠中医中药.

当时,两县城内共有中药铺十多家,中医十余 人.1955 年依据国家有关政策,禁止私医开业.1956 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 潮中,个体医生组织起来,成立联合诊所,老药铺公私合营,结束了千年的传 统经营模式.为了反映这一时期中医药历史情况,现将所见所闻辑录一斑,以 为存史.

一、药铺杂谈 药铺属于城镇坐商一类,只是其经营药材,又与中医药有着密不可分的依 存关系,形成了与其他店铺不同的特色.老药铺都是私家买卖,投资有限,经 营业务量有限,因而规模都不大.一般都是一两间门脸房,而进深较大,一直 通到后院.前面称为柜上,后院是库房、加工间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临街房门 口上方悬挂题名字号(即店名)的牌匾,有的是**堂,有的是**药局,有的直 接写字号名称. 沿街明柱上一般还有一幅楹联, 写悬壶济世、 地道药材等内容. 虽然都是药铺,经营也有不同,有的只卖药材,兼营批发零售;

有的药铺里有 坐堂先生.于是,有坐堂先生的药铺就挂起标志,即在门外廊下,两边各挂一 幅酷似膏药形状的幌子.膏药用大约一尺见方的木板或黄铜板做成,底色为白 色或黄色,中间涂成黑色圆圈,整板像一贴打开的膏药,一分两半的像一贴折 叠的膏药,最下面一个以红布为穗,在门前随风飘摆,人们在街上很远就能看 见. 药铺进门迎面是一个木制黑漆柜台,也叫拦柜,以示内外有别,用于摆方 子抓药. 靠近拦柜里面, 埋着一个与拦柜齐高的木柱, 上面放一个铜罐或铁罐, 俗称药罐子,配一个半尺来长一寸粗细的铜杵或铁杵,用于砸一些需要粉碎的 药材,如硫磺石膏之类.再往里靠墙是一排装药材的抽屉,俗称药匣子,抽屉 前面写着药材名称.药工拉开抽屉用手抓药放入秤盘(又叫戥子)称好分量再 回柜台分包,所以也叫抓药的,或叫拉药匣子的.拦柜里面还有账房先生收钱 的桌子和掌柜的座椅.有坐堂先生的药铺还要在拦柜外侧或后院设一个八仙桌 两把椅子,用于给病人诊脉开方子.有的掌柜兼账房先生,也有抓药的兼账房 先生,学徒则是沏茶倒水学抓药,擦桌扫地端尿壶,谁都可以支使,什么活都 得干.因为旧社会有一句话是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学艺反而要偷着学,反正是 学徒三年,学成学不成,那就 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 了.开药店投资人叫东 家,把经营事务交给掌柜的(相当于现在的经理) ,只管到时候收钱,一般不到 店里去. 抓药有药方,俗称: 照方抓药 .据考证,中医起初是没有药方的,而且灸法 在先针法在其后.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有药方, 《五十二病方》 (长沙马王堆三 号汉墓出土)载医方

280 个.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方药体系,则是在汉代医圣张 仲景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以后. 有的药铺,为了病家的安全和自家的声誉,抓药规矩很严.抓药时有两个 不许:不许抽烟、不许说话,避免分神抓错药.抓的每味药都是先放在一张印 有药名、药性、产地的纸上摆好,或在一张小纸上摆好,再放一张印有药名、 药性、产地的标签纸条,等掌柜的或管事的一一看方核对无误后,盖上药铺的 印记,才可以包成一大包捆扎.有的药铺对抓药人会更加严厉,抓完药,管事 的拿着方子,立即让抓药的把药方背出来,这看似严酷,其实是促使药铺的人 干活认真,避免出错. 药铺掌柜对铺子里的伙计并不放心. 药铺设有细料柜装贵重药, 平时上锁, 只有掌柜有钥匙,需要的时候打开柜子亲自称重量(有时用一个比柜上常用的 分量更精准的小戥子) ,然后锁起来.药包好了就收钱,价钱没商量,这里和其 他店铺不一样, 谁都知道: 药铺不还价. 抓药时也有的给病家一些有益的提醒, 一个是熬完药必须把药渣倒在窗台上放三天,以备吃药出问题好查对,不怕打 官司.再就是熬药必须亲人熬,以免有人趁机放毒害死人.当然也有些提醒让 人寻味,比如:婆婆的药让儿子熬不让儿媳熬,媳妇的药让丈夫熬不让婆婆 熬……,可能是怕出冤案吧.

二、药铺与先生 说到根本,药铺是为病人服务的,中间离不了开药方的人.旧时中医不叫 医生,也不叫大夫,而称呼先生,和教书的一样称呼.这既是一种尊称,也体 现了医儒不分的历史渊源,主方先生无不先读过四书五经,然后才读医书.先 生在药铺看病即为某药铺主方也叫坐堂先生.说起这个称谓据说原自医圣张仲 景.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伤寒病流行,病死者很多,其宗族

300 余人, 十年中因伤寒病死亡的就有

100 多人.于是他在理政审案之余,钻研《内经》 、 《难经》等古代医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 .有时在其官衙 大堂之上诊治病人,始称坐堂.沿习下来,先生在药铺看病,也称为坐堂先生. 坐堂先生有时也出诊,病家叫 请先生 .先生不能走着去,有钱人雇马拉轿 车,差一点的雇骡马,顶不济的也要拉一头毛驴,在驴背上搭一条被褥,把先 生接到家.先生出诊只是看病,回药铺再开方抓药,病家是把先生送回药铺再 拿药.旧时中医成才虽有不同途径,有的家庭传承,有的师徒传承,还有的半 路改行或自学成材,但都研读医书,都要理论结合实际,因此殊途同归.否则, 学徒结束,也是一生拉药匣子,或成庸医,甚至还有学了一点皮毛冒充名医之 徒招摇撞骗的. 房山县良乡县解放前后的两位名医一方(徽武)一袁(载民) ,恰是走了两 条不同的成才之路.当时医界有一笑谈,说方圆(袁)不相交,大概也包含这 层意思. 方徽武(1883-1972) ,房山县城东瓜地人,家兄是当地名医,虽家父不允 徽武从医,但从私塾开始,徽武即接触医书,从事农耕之余也不曾释手,加上 耳濡目染,自然学成,一矣出手,则一鸣惊人,终于走上悬壶济世之道.1956 年方先生入主当时房山县医院中医科,

1957 年为光大中医事业才开始正式收徒,

1959 年、1963 年又两次收徒讲课授业.三批收徒共

13 人.第一批:石玉波、 高景永、张化雨、袁明鉴、张淑齐;

第二批:贺家生、侯淑云、潘玉珍、石玉 兰、杨淑珍;

第三批:袁涛、袁凤云、胡文华.其中石玉波、张化雨、袁明鉴、 贺家生、袁涛、袁凤云等人都成为房山区中医专家. 袁载民 (1890-1974) 良乡县城西大紫草坞村人. 因家道贫寒仅读私塾两年, 从13 岁起即进窦店 复巨恒 药铺当学徒.打杂之余勤学苦读,偷艺看书,经历 十五个春秋渐得医道,28 岁终成正果坐堂行医.袁先生集深厚的医药知识和丰 富的实践经验为一身,并不断创新发展,上世纪

30 年代成就一方名医,尤以妇 科见长.但他谨遵学无止境的古训,一生勤奋读书,几乎遍及各部医学典籍, 博采众长,并以其高尚医德,为良乡医院培养中医骨干,成为医界楷模.在老 先生言传身教之下,家中竟有两代人走上房山中医院领导岗位.其子袁景荣十 三岁跟随父亲学医并得其真传,曾任房山中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房山县人 大常委会副主任;

孙子袁涛曾任中医院院长,房山区卫生局副局长;

孙女袁凤 云(袁月)曾任中医院副院长,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办公室主任.一家三 代为房山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袁景荣回忆良乡药铺趣事 趣事之一:张先生不再看妇科 旧时中医都是全科医生,内、外、妇、儿科都能看,但从医时间长了,就 会在某一方面有所擅长.济安堂张先生,因儿科擅长,被誉为 小儿张 ,而且很 有特色.每逢集市,病儿多时,让孩子们在一条板凳上坐好,每次五个,不许 动地方,诊病开方时不问姓名,只是叫: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有一 次,看一个妇科病人,后来死了,病家告到官府,说是枳壳那味药用过量了. 经过查证,方子只开了二钱,属正常用量.虽然官司没输,张先生却不再看妇 科,凡有妇科病人前来就诊,就说看妇科去找袁载民. 趣事之二:首饰铺学徒跳槽学医 福祥药局有位坐堂的陈先生,医术不错,来看病的人对他必躬必敬,出诊 时车马接送,显得风光高贵.这些被街对面首饰铺一个徒弟看在眼里,从心眼 里羡慕,总觉着当先生比自己跑街串巷摇着波浪鼓卖首饰强多了,于是背地里 找陈先生,要给他当徒弟学医.陈先生说不能挖人家墙角,没有答应.这个学 徒不死心,三番五次的央求.陈先生烦了,随口说道: 跟我学医可以,先读《伤 寒论》 ,以后再说. 谁知这徒弟当了真,又有私塾底子,暗地里下了三年工夫, 把《伤寒论》背得滚瓜烂熟以后再去找陈先生.陈先生一考,他能对答如流, 这一下不好再推托了.只好亲自去拜访首饰铺掌柜,说明情况,把这个伙计收 为徒弟,改行学医.这就是后来开宏仁堂药铺的高先生. 趣事之三:中西医合璧救崔秀 崔秀,良乡城南江村人,原为复巨恒记账兼抓药,后入人和永当伙计. 七七 事变 后窦店复巨恒关张,为了生活,四名伙计找到袁载民,在良乡南街找了几 间房重新开业, 说是开业, 并不挂牌, 只是靠袁先生的名声开方抓药维持生计. 一日,崔秀忽发急症,上吐下泻不止,等袁先生出诊回来一看,手脚冰凉,四 肢厥逆,都没脉了.袁先生赶紧去求街对面瓷器铺的赵掌柜,因为知道他学过 西医,还有德国针剂,就请他给打一针能够打进去就发热的 返阳 药.赵掌柜推 托不过,只好拿出药,给崔秀打了一针.袁先生刚想看看药的名称,赵掌柜把 药瓶扔地下一脚踩碎了,还告诉打针后不要给病人喝水.等赵掌柜走后,袁先 生仔细一看,针药是抗破伤风血清.打完针,袁先生立刻开了一副药熬了赶紧 给崔秀灌下去.不久就恢复了脉象.第二天,袁先生专门去谢赵掌柜,赵掌柜 笑谈: 今后再有这样的病人可别找我了,我就有这么一针. 袁景荣当时在复巨恒当学徒,一直在崔秀前后侍候,事后才知道得的是霍 乱,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烈性传染病,岂止是九死一生,恐怕万死也不止,当 时没受传染,后来想起来还后怕.也是崔秀命大,一针德国药,一副袁载民的 回阳药,把他从鬼门关上救了回来.经过三个多月的调养,才恢复过来.由于 是特殊的经历,袁景荣牢牢记住了父亲当时开的药方,名叫 急救回阳汤 ,出自 晚清末科秀才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这个方子一般人是不敢用的,每味药量都 开到八钱,是最大量,所以说真见到这种病也要有熊的胆量才行.汤头歌是: 急救回阳(人)参附(子) (干)姜,温中(白)术(甘)草桃(仁)红(花) 方,见真熊胆能夺命,虽有桃(仁)红(花)气不伤.

四、房良老药铺一览 房良城内的老药铺因年代较久,业内人士健在不多,已查找困难,现仅将 解放前后这一时期药铺情况追忆如下. 房山药铺: 南永合祥 位于南门外路西,今管道局北侧.主方先生方徽武,史怀壁(南 尚乐人) . 广和兴 位于南街路西,原史家胡同以北,今奉先居饭店附近,曾有马玉 林先生主方.后为国药店,今永生堂前身. 大生堂 位于南街路东,学房胡同口南侧,院大房多,曾有李同轩、吕耀 宗、高桂荣、纪宪文坐堂行医,后改为联合诊所、城关镇卫生院,现中医院前 身. 北永合祥 位于南街路西靠近十字街,今人民商场南侧.郭先生主方. 恒隆泰 位于北街路东,仓房胡同口南侧,解放前停业. 裕升泰 俗称小药铺,位于北街路东,北大寺胡同口南侧,张先生主方. 良乡药铺: 福元药局 位于南大街路西,罗府街北侧,三间门面,掌柜姓金,是安国 县人. 福祥药局 位于南大街路西,福元以北,掌柜姓谢,陈先生曾在此主方. 人和永 位于南街路西,今功德福饭店附近,袁载民先生曾在此主方. 济安堂 位于东街路南,今良乡一小西侧,是张家弟兄的店铺,以儿科见 长,人称 小儿张 . 宏仁堂 位于北街靠近北门路西,掌柜兼主方先生高春朴. 还有恒裕泰,广济生药铺,因时间短,已地址不详.另外,两个特殊的情 况,一个是在良乡恢复开业的窦店复巨恒药店,在南街路西,福祥药局北侧, 因为没有掌柜,也不挂字号,靠袁载民声誉营业,时间不长.另一个是在路家 胡同四号院内,是袁家开的诊所,袁载民开方,袁景荣记账,抓药,也是不挂 牌,但在包药纸上印一个 民生堂 的印记.一直开到公私合营. 张广文:原区规划局高级工程师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