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AA003 2019-12-12

3 ―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目录

第一篇 规划背景

第一章 重大意义

第二章 发展现状

第三章 发展机遇

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五章 发展目标

第三篇 稳步推进人口市民化

第六章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

第七章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第八章 促进城中村和棚户区人口完全城镇化

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第九章 省域城镇化总体格局

第十章 促进城镇协调发展 第十一章 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 ―

4 ―?

第五篇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第十二章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 第十三章 强化城市产业就业和创新支撑 第十四章 优化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 第十五章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第十六章 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第十七章 创新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 第十八章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第六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十九章 优化城乡要素配置 第二十章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二十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七篇 促进县域本地城镇化 第二十二章 加快县城发展 第二十三章 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第二十四章 合理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第八篇 推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十五章 优化城镇化生态安全格局 第二十六章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第二十七章 提高资源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第二十八章 推进绿色城镇建设 ―

5 ― 第二十九章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第九篇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第三十章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第三十一章 建设人文城市 第三十二章 繁荣文化事业

第十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十三章 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第三十四章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第三十五章 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第三十六章 健全城镇住房制度 第三十七章 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第十一篇 规划实施 第三十八章 组织协调 第三十九章 政策统筹 第四十章 试点示范 第四十一章 监测评价 第四十二章 行动计划 ―

6 ―?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根据中国共产党 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年) 》 、 《中 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 和 《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编制, 主要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 径、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 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篇 规划背景? 当前, 我省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正处于 经济转型升级、 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也处于实现由大到 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 必须深刻理解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大意义,科学研判我省城镇化发展现状、特点和问题,牢牢 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 积极探索具有山东特色的城镇化发 展道路.

第一章 重大意义 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 顺应发 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 化, 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实现我省 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重要途径, 对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 ―

7 ― 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 工业化、 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相辅相成, 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 是发展的主动 力;

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

信息化具有后发优 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是承载工业化 和信息化的发展空间, 是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对山东实现现 代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新型城镇化是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大战略 城镇化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建 设的必然趋势, 是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 山东要提 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迫切需要强化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地位, 为 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为实现全省人民共享 改革发展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三、新型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目前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3.75%,远低于我国发达地 区平均水平.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有利于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 大、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扩大城市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投资需求. 城镇要素集聚和城乡生产 要素优化配置, 有利于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增 强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

8 ―? 我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农村人口偏多, 人均耕地仅 1.21 亩, 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 5.25 亩, 土地规模 经营难以推行, 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 影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进程. 推进新型城镇化, 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 移,提高家庭收入水平;

有利于进一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农 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有利于以城带乡,推动城镇公共服务、 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

五、 新型城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抓手 在城镇化进程中贯彻生态文明理念, 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与环 境治理,有利于扭转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被动局面,改善人居 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文化保护、传承与发 展,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 文化生活,营造多元、包容、开放的城市文化氛围.

六、新型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 人的城镇化 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目 标,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更加注重四化同步、城乡统筹、绿色低 碳、集约发展和综合配套改革.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进一 步繁荣城镇经济,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消除 城乡二元体制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 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文明成 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

9 ―

第二章 发展现状

一、现状特征

(一)城镇化发展总体稳健.全省城镇化率从

1978 年的 13.46%提升到

2013 年的 53.75%,年均提高 1.15 个百分点;

户 籍城镇化率达到 42.97%.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为城镇化平稳 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013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 5.47 万亿元, 居全国第

3 位.14 个设区市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

100 名,16 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工农业发展长期位于全国前列,农业 稳步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全省城镇居民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位于全国前列,城乡收入差距较小.

(二)城镇体系不断完善.近20 年来,我省城镇数量明显 增加,城镇人口加速集聚,形成了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主体,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济宁、临沂

7 个大城市,枣庄、 东营、泰安、威海、日照、德州、聊城、滨州、菏泽

9 个中等城 市,89 个小城市,1086 个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三)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到2013 年底,全省高速公 路总里程达到

4994 公里, 90%的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 实现了污 水、垃圾处理 一县一厂(场) , 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 的城乡环卫体系逐步完善. 全省城镇人均道路面积、 公园绿地面 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位居 全国前列,威海、烟台、日照、寿光

4 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青―10 ―? 岛、 潍坊、 泰安、 东营等

8 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一批县 (市) 走在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前列.

(四)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 全, 建立了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启动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 险整合工作, 累计提供各类保障性住房

370 万套. 各类教育事业 迅速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加快,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善,全 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数量居全国前列,乡村公 共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与农民工待遇相关的户籍、社保、住房、医疗、就业等政策日益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 提升.

(五)本地城镇化特色突出.我省跨省流动人口较少,全省

1370 万流动人口中,85%在省内流动,48%在县内转移,呈现出 典型的本地城镇化特征.东部发达县(市)的近域流动比例高达 70%以上.流动人口中配偶或子女的随迁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设区市市区和县(市)城区成为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 体空间. ―

11 ― 专栏1 山东省人口流动与分布特征 六普统计,全省

1370 万流动人口中,85%在省内流动,48%在县内转移. 图1山东省 2000―2010 年人口流动特征 图2山东省各市

2010 年人口迁入结构 数据来源:《2000 年中国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资料》、《2010 年中国人口普查 分乡、镇、街道资料》

二、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不高,市民化任务艰巨.我省城镇化明显 滞后于工业化,2013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为 1.07,低于全国 1.22 的平均水平和国际公认的 1.4-2.5 合理区 间.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城镇人口中的两栖人 口高达

900 多万人.城中村、棚户区大量存在,城镇内部形成新 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市民化质量的提升.

(二)城镇综合竞争力不强,空间格局亟待优化.山东半岛 城市群人口、 产业集聚度不高, 济南和青岛两个中心城市综合竞 争力不强,设区城市市辖区数量少,有4个市仅辖一区.小城镇 规模小,实力弱.区域经济格局和城镇格局不协调,城市之间功 能互补性不强,交通设施与城镇化格局不匹配.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吸纳能力不高.2013 年三次 净流出活跃区净流出非活跃区净流入非活跃区净流入活跃区―12 ―? 产业比例为 8.7:50.1:41.2,农业比重较高,沉淀劳动力偏多. 工业结构偏重,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 68%,就业拉动能力趋弱.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 为41.2%,就业吸纳能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 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提升.

(四)资源承载能力不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全省人均 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7, 2/3 的城市属于缺水型城市. 水环境污染状况不容忽视,1/3 重点河流水质不达标.大气污染 问题日益突出.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比较粗放, 海岸带保........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