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645135144 2019-12-11
1953 年, 中国第一台大型龙门刨床诞生在 济南第二机床厂(济南二机床集团的前身).

"造 出龙门刨, 打响第一炮" 成为那个时代该厂乃至 整个济南市最响亮的口号.

56 年过去了, 当年 参与龙门刨研制的原二机床副厂长姚周歧已经

90 岁高龄了, 谈起这段历史还是激动不已: "第 一台龙门刨的诞生, 就是蚂蚁啃骨头的杰作! " "我就是为造龙门刨来的" " 我就是为了造龙门刨调到机床二厂来的! " 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 姚厂长的脸上抑 制不住激动和自豪. 1951年7月, 时任济南第四 机器厂(现济南一机床)副厂长的他, 被中央第 一机械工业部调到济南第二机器厂(二机床集 团前身)任副厂长, 主抓生产和技术. 目的很明 确, 就是为了生产制造大型龙门刨床. 当时新中国诞生不到两年, 正处在国民经 济全面发展时期, 急需大批机械装备. 为此, 国 家对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工厂下达了研制大型 机械装备的任务, 二厂就在其中. 接受任务后, 厂里迅速组织人力四处收集 有关龙门刨床的资料. "为造出龙门刨, 我们做了精心准备, 曾练 兵干出过100 多台大型车床! " 姚厂长介绍说, 当时一穷二白, 由于工厂过去是以军火和军械 修理为主, 工人的手艺很好, 可要真正制造新的 机械产品, 什么都缺, 缺厂房, 缺设备, 缺经验、 缺技术人员, 缺能看懂图纸的工人…… 造出龙门刨, 打响第一炮 这一切都难不倒刚刚翻身解放了的工人们. "造出龙门刨, 打响第一炮" 成为那个时代二厂乃 至整个济南市最响亮的口号. 以至于后来龙门刨 试制成功后, 外界有不了解真情的人, 曾误认为 "二厂不仅可以修理汽车坦克, 还可以造龙门大 炮呢" ! 为支持企业的工作, 上级从上海调来部分技 术人员和有经验的老工人, 专门派飞机把他们送 到济南. 为了积累制造大型机械设备的经验, 厂 里决定进行练兵. "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练兵, 我 们用了近一年的时间, 生产了一百多台4 米精密 马达车床! " 姚厂长告诉记者, 这次 "练兵" 为造出 龙门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蚂蚁啃骨头" 诞生杰作 "第一台龙门刨的诞生, 就是 '蚂蚁啃骨头' 的杰作! " 姚厂长感慨地说, 当时最困难也是最出 彩的, 是对床身导轨加工精度的测试.床身加工 完了,可加工的质量如何,精度能不能达到要 求?谁也说不准,必须进行有效的测量.但那 时候根本没有像样的测量仪器. 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经过反复磋商、琢磨, 发明了"钢丝+显微镜"检测法.所谓"钢丝+ 显微镜",就是首先沿导轨方向定位拉上一根 细钢丝作基准,做一个胎具,将显微镜装在胎 具上放入导轨槽,顺着导轨槽移动胎具,通过 显微镜观察钢丝粗细和位置的变化,发现钢丝 有变化,说明导轨出现偏差,立刻动手对那段 导轨进行相应的刮严整修.由于设备简陋,仅 测试修整就用去了近两个月的时间. "1953 年4 月20 日通过鉴定后,我们'打 响第一炮'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中国历 史上第一台由自己设计制造的大型龙门刨床诞 生了,时隔56 年,姚厂长依然掩饰不住激动的 心情. 195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龙门刨床诞生在济南第二机床厂(济南二机床集团 的前身)."造出龙门刨,打响第一炮"成为那个时代该厂乃至整个济南市最响 亮的口号.56年过去了,当年参与龙门刨研制的原二机床副厂长姚周歧如今已 90岁高龄,可谈起这段历史他还是激动不已: "第一台龙门刨的诞生, 就是蚂蚁啃 骨头的杰作! " 讲述人: 姚周歧 (原二机床副厂长) 我当年来二机床就是为了龙门刨

本报记者 尹玉涛 通讯员 周燕 相关链接 刘少奇鼓励 "造出世界最宽的龙门刨" 济南二机床集团是一家拥有70 余年历史的 老国有企业, 前身是1937 年国民政府第五战区 设立的 "军需库及军械修理所" . 此后历经战火洗 礼, 在淮海战役、 渡江战役中修枪造炮, 为解放全 中国立下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 济南二机床从军 工生产转向民品生产. 上世纪50 年代, 该企业用 "蚂蚁啃骨头" 的精神, 研制出国内首台大型龙门 刨床和首台闭式机械压力机. 1958年7月, 刘少奇同志来该企业考察, 问世 界上最宽的龙门刨多少米, 工作人员回答最宽的 是5 . 8米, 在美国. 刘少奇同志就问: "我们能造出 世界最宽的龙门刨床吗? " 当时的厂领导姚周歧回 答: "国家需要多大的, 我们就能生产多大的! " 后来二机床造出世界上最宽的龙门刨, 在1962年完工.目前,济南二机床被国外用户誉 为"世界五大冲压制造商之一". 我叔叔的 "洋车" 成了文物

本报记者 秦娟 实习生 孙玉强

1956 年12 月25 日,济南市最后一辆 城市客运黄包车(又称东洋车)被送进山 东省博物馆,结束了人力拉拽黄包车的 客运历史.而它的所有者亓玉荣只是那 个时代数以千计以此谋生的济南劳苦人 民的普通一员,他们的经历共同演绎了 济南自己的"骆驼祥子"故事. "洋车"旧时在济南是一种常见的用人 力拉的交通工具,它的正式名称应当是"人 力车",老济南们给它取名为"洋车".据说,这种车最先出现在东洋日本,所以开始 时被称为"东洋车",后来说来说去,便被 简化成"洋车"了."洋车"传入济南是在 光绪末年,《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曾把上 世纪30年代的济南称为"洋车夫之城". 兄弟俩拉洋车拉到济南解放 家住舜井街附近的亓昌平老人是一位地 地道道的老济南,今年已经75 岁高龄了.他 的父亲亓玉清和叔叔亓玉荣在济南解放前都 当过人力车夫.那时候济南有数以千计从事 这种职业的车夫,俗称为"拉洋车的". 亓昌平告诉记者, 当时 "拉洋车的" 大多是 进城来混口饭吃的, 家中一无所有, 只剩一身 筋骨力气可卖. 就像老舍先生的小说 《骆驼祥 子》 描写的那样, 老济南的多数洋车和旧时的 北京一样, 是从车厂租赁来的. 当时济南也有 少数 "专车" , 只有经济条件相当宽裕的官僚、 富商、 大学教授、 正走红的名演员等才能享用. 亓昌平老人说, 当时在济南流行着一支歌 谣称赞这样的 "专车" : "黄布篷, 白铜灯, 走起 来, 一溜风, 车铃一按响叮咚, 叮咚叮咚真威 风. " 每天晚上干完活回到家, 亓玉清和亓玉荣 哥俩都将 "洋车" 擦得干干净净的, "连车轱辘 中的链条都擦得锃亮锃亮的. " 就这样, 哥俩差 不多一直拉到1948年济南解放. 父亲和叔叔的车都成了文物 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 济南还有人力 车3885辆. 上世纪50 年代中期, 人力车已失去在公 共交通中的辅助作用, 济南市政府对为数不多 的人力车进行处理. "眼看着 '洋车' 马上就要 被淘汰了, 济南市政府想留下一辆作为文物, 因为保管得比较好, 我父亲的 '洋车' 被济南市 博物馆保存. "

1956 年12 月25 日, 亓昌平的叔 叔亓玉荣的 "洋车" 也因为保管得好作为济南 市最后一辆人力车送进山东省博物馆. 至此, "洋车" 退出了济南的历史舞台. 亓玉荣的小儿子亓昌山告诉记者, 父亲不 拉黄包车后, 就进入济南历下区人民医院当了 工人, 一直干到退休.

2005 年,

96 岁的亓玉荣 老人去世. 1949年10月2日 济南各界20 万人 在西郊机场隆重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 立.会后举行盛大火 炬提灯游行. 1952年12月底 当年6月动工兴建的济南解放后第一 批大规模工人住宅区―― ― 北郊工人新村、 南郊二七新村基本建 成. 1954年12月31日 具有民族建筑风 格的山东剧院落成. 1956年11月19日 济南市公安局在 经二路纬三路口首次 安装使用交通信号灯. 讲述人: 亓昌平 (黄包车主人亓玉荣的侄子) 1959年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而设计制造的大型龙门刨床,工人们兴奋地围拢在机床周围. 90岁高龄的姚周歧接受采访. 摄影 姜树贵 国内第一台龙门刨床.

1958 年7 月14 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刘少 奇到机床二厂视察工作.时任机床二厂副厂长 的姚周歧(右)陪同刘少奇参观生产车间. 那些事 (1949-1959) 2009年9月25日 编辑、 组版/赵琪 E―mail:shiye@dzwww . com B6 亓昌平的叔叔亓玉荣的 "洋车" 作为 济南最后一辆人力车被送进省博物馆.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