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qwzrs 2019-12-04
ICS 07.

040 A

75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DB XX/XXXXX―XXXX 福建省1:500 1:1000 1:2000 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 Technical rules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1:500 1:1000 1:2000 basic digital topographic maps 征求意见稿 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XX/ XXXXX―XXXX I 目次前言 V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缩略语

1 5 总则

2 5.1 测量基准

2 5.2 一般要求

2 6 平面控制测量

2 6.1 一般规定

2 6.2 各等级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3 7 高程控制测量

7 7.1 一般规定

7 7.2 水准测量设计规格

7 7.3 水准测量基本技术要求

8 7.4 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9 7.5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10 7.6 GNSS 定位技术结合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进行高程测量

10 8 数字地形图的基本要求

11 8.1 图根点精度要求

11 8.2 地物点分类

11 8.3 地物点平面测定精度

11 8.4 数字地形图高程精度

12 8.5 数字地形图基本等高距

12 9 图根控制测量

13 9.1 图根平面控制

13 9.2 图根高程控制测量

15 9.3 外业数据记录

16 9.4 平差计算

16 10 数字测图

16 10.1 图幅分幅、图幅编号及图名

16 10.2 数据采集

17 10.3 要素内容的取舍

17 DBXX/ XXXXX―XXXX II 10.4 测注高程注记点

18 11 数字地形图要素的表示及编辑

18 11.1 数字地形图的编辑步骤

18 11.2 定位基础

18 11.3 水系

19 11.4 居民地及设施

19 11.5 交通

23 11.6 管线

25 11.7 境界

25 11.8 地貌

25 11.9 植被与土质

26 11.10 注记

26 12 基础要素的分类与代码

27 12.1 基础要素符号与代码

27 12.2 基础要素大类的划分

27 12.3 基础要素代码的编制

27 12.4 基础要素代码的扩充

28 12.5 基础要素的分层

28 13 图幅接边、检查和资料整理

28 13.1 图幅接边

28 13.2 图幅检查

28 13.3 资料整理

28 14 数字地形图成果的提交

28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半测回高差互差及测回间高差互差限差h 允的计算

29 A.1 h 允值计算公式.29 A.2 h 允值速查表.29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房屋建筑结构分类标准.30 DBXX/ XXXXX―XXXX III 前言本标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测绘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建慧、连镇华、言寿、林依泉、何书镜、邬建耀等 DBXX/ XXXXX―XXXX

1 福建省1:500 1:1000 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500 、1:1000 、1:2000 比例尺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的总则、平面控制测量、高程 控制测量、数字地形图的基本要求、图根控制测量、数字测图、数字地形图要素的表示及编辑、基础要 素的分类与代码、图幅接边、检查和资料整理、数字地形图成果的提交等.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列入各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的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314-2009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20257.1-2007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CJJ/T 73-2010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福建省连续运行参考站FuJian 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s(FJCORS) 在福建省内,由多个连续运行的GNSS基准站及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等组成,用于提供不同精度、 多种方式定位服务的信息系统,简称FJCORS系统. 3.2 网络RTK Network Real Time Kinematic 在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模式下进行的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 3.3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hinese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 自2008年7月1日起开始启用.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定义包括坐标系的原点、三个坐标轴的指向、尺度 以及地球椭球的4个基本参数的定义.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原点为包括海洋和大气的整个地球的质量 中心;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Z轴由原点指向历元2000.0的地球参考极的方向,该历元的指向由国际时 间局给定的历元为1984.0的初始指向推算,定向的时间演化保证相对于地壳不产生残余的全球旋转,X 轴由原点指向格林尼治参考子午线与地球赤道面(历元2000.0)的交点,Y轴与Z轴、X轴构成右手正交 坐标系.采用广义相对论意义下的局部地球框架下的尺度.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DBXX/ XXXXX―XXXX

2 CGCS2000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Chinese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 FJCORS 福建省连续运行基准站 Fu Jian 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 GNSS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PRS 通用无线分组业务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PS 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PDOP 空间位置精度因子 Position Dilution of Precision RTK 利用载波相位差分的实时动态定位 Real Time Kinematic

5 总则 5.1 测量基准 测试基准要求: a) 大地基准统一采用"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其原点为地球的质心,参考历元为 2000.0,长 半轴为

6378137 m;

b)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

1980 西安坐标系;

c) 高程系统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国家水准原点的高程为 72.260 m;

d) 原有使用

1954 年北京坐标系、1956 年黄海高程系或地方高程系统的,应逐步转化归算至现行 国家大地控制系统上来. 5.2 一般要求 5.2.1 本标准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2 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5.2.2 所用测量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应按规定进行检定、检校. 5.2.3 按本标准进行的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需满足地籍图、房产图基础公共要素的基本要求,同时 为数据建库作好准备,使之成为后续高新测绘产品的良好数据源. 5.2.4 各项测量工作应积极推广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方法,但必须满足本标准的基本精度要求. 5.2.5 1:

500、1:

1000、1:2000 基本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应符合本标准,对于本标准未涉及的内容 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最新版本的相关规定.

6 平面控制测量 6.1 一般规定 6.1.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的原则,允许越级布网. 6.1.2 建立平面控制网的方法 建立平面控制网可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静态测量、各种形式的边角组合测量、导线网和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的方法. 6.1.3 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划分 DBXX/ XXXXX―XXXX

3 6.1.3.1 GNSS 控制网按

三、四等与

一、二依次进行分级. 6.1.3.2 常规边角组合网和导线网按

三、四等与

一、

二、三级进行分级. 6.1.3.3 RTK 按精度分级为:

一、

二、三级. 6.1.3.4 平面控制点均应埋设固定标志,其标石规格参照相应规范要求. 6.1.3.5 四等(含四等)以上控制点均应绘制点之记. 6.1.4 坐标系统的选择 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的选择应以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 cm/km为原则,并根据测区地理位置 和平均高程而定.当长度变形值小于2.5 cm/km时,应采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统一3?分带的平面直 角坐标系统;

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 cm/km或对控制网有特殊要求时,可以采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 任意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投影面亦可采用当地高程参考面. 同一城市或者局部地区只能建立一个平 面坐标系统,并建立与国家坐标系统的联系. 6.1.5 平面控制网 精度要求: a) 四等平面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平面点位中误差 Mij 不得大于+5 cm;

b) 四等平面控制网以下各级网中最弱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Mw(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5 cm. 6.2 各等级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6.2.1 GNSS 6.2.1.1 GNSS 测量要求 GNSS网测量执行CJJ/T 73-2010,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 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 mm. 表1 GNSS 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平均距离 km a mm b(1*10 -6 )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三等

5 ≤5 ≤2 1/80000 四等

2 ≤10 ≤5 1/45000 一级

1 ≤10 ≤5 1/20000 二级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