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yyy888555 2019-11-26
印刻

102014 年7月25 日 星期五 Tel押(010)

62580716 主编: 朱子峡 编辑: 郝俊 校对: 王心怡 E-mail押zxzhu@stimes.

cn 心怀科技报国梦想 陈家镛

1922 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金堂的一个 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陈松谱早年曾开办私塾, 祖 上还留有一些薄田,足够维持一家人日常生活. 陈家镛排行第四, 是家中的长子, 父母对他寄予 了很高的期望.

1925 年为了躲避战乱, 陈松谱举家搬至成都 市区青龙街的祖屋居住,陈家镛在离家不远的成 都县立高等小学和成都县立中学校 (现成都七中) 度过了十二载光阴.能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入读 成都当时最好的学校,陈家镛倍加珍惜来之不易 的学习机会, 他学习勤奋刻苦, 待人热情诚恳, 在 学业和操行方面都出类拔萃.他后来曾回忆说, 我从上小学五年级开始, 面对日本的军事侵略和 工业品倾销就立志要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奋 斗, 人生的每一步都在实践自己的诺言!

1939 年中学毕业后,心怀科学与工业报国 理想的陈家镛如愿考取了名师荟萃、 专业拔尖的 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 他在重庆遇到了杜长 明、 高济宇、 李景晟、 时钧等国内学界一流的老 师.凭借学业上的过人天赋和勤奋刻苦, 陈家镛 赢得了老师们的称赞, 毕业后得到了留校任教的 机会. 任化学系助教期间,在恩师高济宇的指导 下, 陈家镛试制成功了被国外垄断的农药滴滴涕 (DDT) .作为一种有效的杀虫剂, DDT 当时在 中国被外国商人渲染成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 陈 家镛虽然性格内向、 不善言辞, 但他在科研工作 上敢于质疑、 大胆探索, 终于破除了外国的技术 垄断, 扯掉了其 神秘面纱 , 他的科研水平和创 新能力被系里师生刮目相看. 在高济宇、 李景晟等教授的推荐下, 陈家镛 于1947 年申请到了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留学深 造的机会.他还经过层层选拔, 通过了国民政府 组织的公派留学考试. 时任该校化学化工系主任 的罗杰 ・亚当斯教授 (Prof. Roger Adams) 非常喜 欢这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认为他聪明好学、 功 底扎实、 勤奋上进, 让他先后师从斯万 (Sherlock Swann) 和约翰斯通 (H.F. Johnston) 教授攻读硕 士和博士学位. 伊利诺伊大学的学术氛围很好, 尊重学生们 的想法, 鼓励他们原始创新, 陈家镛按照自己的 兴趣和志愿, 开展了碳 (石墨) 与空气及水的反应 动力学的研究, 科研装备大都由自己亲手设计制 作, 仪器仪表都要自己安全调试, 既动手又动脑, 他也因此掌握了车、 钻、 焊等方面的技术. 陈家镛 在绘图方面的特长得到了教授们的青睐, 当时建 设的五层东化学楼的设计图就是出自他之手, 该 楼目前保存完好仍在使用.

1952 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陈家镛受 聘去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主要从事 C+CO2 →2CO 反应动力学研究.一年半以后, 约翰斯通 教授申请到了 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 的研究课 题, 邀请陈家镛回校做研究副手, 作为项目负责 人之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部分研究结果发表 在1955 年美国 《化学评论》 杂志上, 引起了学术 界重视, 曾被译成多种文字, 被认为是那个时期 气溶胶过滤领域工作的总结, 文中提出的计算公 式一直沿用至今. 博士后出站, 陈家镛不想留校任教, 而打算 去企业工作,想更好地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毕 竟科研教学与工业生产是两回事, 最重要的是他 考虑将来回国要面对的实践问题比较多, 因此他 受聘到位于美国布法罗的杜邦公司薄膜部约克 斯研究所任工程师, 参加了对苯二甲酸二乙基聚 酯的连续聚合过程的研究. 他根据化学反应工程 学概念对该聚合反应速度的控制因素提出的新 看法, 得到了同事的实验证明, 改变了对该聚合 过程的强化方法,使得生产流程得以优化改进, 企业获益颇丰. 陈家镛曾表示, 那时并不是因为 我的技术水平比别人高多少, 而是得益于胆子够 大, 敢想敢做, 所以才取得了一点点成绩. 从谦 逊的话语中能够体会到他心中对科研的那份执 著与从容. 开拓湿法冶金新领域

1956 年, 中美两国政府达成相关协议, 中国 留学生的归国之路重新开启, 与此同时, 周恩来 总理又代表党中央发出了希望海 外学者归国的号召. 陈家镛夫妇决定带着两个女 儿回国报效.就在他们起程前的 一个傍晚,一位自称联邦调查局 调查员 的不速之客用带有挑衅 性的话语对他们进行了盘问, 他 们处之泰然,完全没有被其恐吓 所震慑. 回国前, 陈家镛还收到了享誉世界的著名冶 金学家叶渚沛先生的来信, 邀请他到正在筹建的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以下简称化工冶金 所,

2001 年更名为过程工程研究所) 工作.陈家 镛在上大学时早已久闻叶先生大名, 于是回国后 便欣然接受其邀请, 加入了化工冶金所, 担任湿 法冶金研究室主任, 带领同事们开发湿法冶金技 术处理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多种有色金属矿. 在 云南东川、 墨江, 四川攀枝花, 上海, 天津等地的 企业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与汗水. 火法冶金 又称高温冶炼, 这种传统方法有 很大局限性, 对于复杂、 难选、 低品位矿石基本 束手无策 ,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而二战时 湿 法冶金 提铀曾 大显身手 , 它通过浸取将金属 浸入溶液然后用萃取方法分离金属, 该方法特别 适合处理此类矿物, 而且耗能低、 污染少, 是一种 环境友好的清洁生产技术. 陈家镛学化工出身, 转投冶金领域对他来说 可谓一项 挑战 . 刚入所的两年间他的压力非常 大, 那时曾感叹道: 不懂火法冶金, 根本无法开 展湿法冶金. 于是他从了解国家矿产资源分布 入手, 通读了 《矿物通论》 , 对岩石组成、 矿物鉴 定、 选矿技术等进行了悉心研究. 在钻研 火法冶金 时, 他凭借原先的知识积 累, 在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方面作了深入研 究.功夫不负有心人, 陈家镛与同事们开始对含 铜约为 0.44%的云南东川尾矿回收铜进行技术 攻关,在中关村进行了小型实验和中间试验, 打 通了氨浸流程.其间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 难: 蒸汽锅炉供气不足只能晚上试验, 在噪音大 的车间里协同试验喊哑嗓子, 氨水呛人热浆喷溅 仍坚守岗位保证试验等等.

1960 年,陈家镛在昆明向中科院数理化学 部主任严济慈汇报了东川尾矿氨浸的试验结果, 得到了好评, 冶金部随后决定在东川建立了日处 理量为

10 吨的氨浸扩试车间.次年待厂房建好 后, 湿法冶金室先后派杨守志、 尤彩真、 安震涛、 范正、 夏光祥等同志去东川工作, 组织各系统工 程设备的安装调试.1962 年下半年正式进行了 全系统的中间试验, 这是我国第一次利用加压氨 浸技术回收铜. 当时全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 粮食 供应不足只能吃土豆, 土豆吃多了脑袋疼, 现场 的同志们在试验之余就挖野菜、 刨土豆.陈家镛 经常来东川指导并参与试验,一待就是几个月, 他将东川矿务局向上级申请特批的一点点白面、 猪肉、 香烟也都贡献出来, 让大家的生活能够得 到稍许改善. 就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环境中, 化工冶金所 与其他单位的同志们一起完成了日处理

10 吨矿 石的中间试验, 撰写了 《东川汤丹尾矿连续浸取 报告》 和 《东川汤丹原矿氨浸取报告》 等研究报 告,

1964 年底通过了云南省冶金局的鉴定.日后 又建立了日处理量为

100 吨矿石的中试车间, 并 一直生产到

1976 年. 云南东川生产的大量铜矿一直服务于国民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陈家镛与同事们作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 时至今日东川矿务局的许多老同 志仍清晰记得与化工冶金所同仁们一起在东川 技术攻坚度过的日日夜夜. 与此同时, 针对我国甘肃金川、 四川攀枝花 等共生矿中有色金属难于分离的特点, 湿法冶金 室加强了分离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例如, 陈家镛 和同事们发现,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某些矿点有难 于分离的钒、 铬共生的特点, 他们尝试用胺类萃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