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nDa_学友 2019-11-09
3

5 责任编辑: 李晓晨

电话: (010)

65389204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第81期 王保忠, 鲁迅文学院第十三届高 研班学员, 现在山西省作协工 作.

曾在 《人民文学》 《十月》 《天涯》 《北京文学》 等发表作品

300 余万字, 小说多次被 《小说月报》 《小说选刊》 《作品与争鸣》 《长江 文艺 好小说》 《新华文摘》 转载, 部分被译成英文. 著有长篇小说 《甘家洼风景》 等10部. 曾获第三 届赵树理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第 五届赵树理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第十四届百花文学奖、 第十四届 北方十五省市优秀图书奖、 首届 郭澄清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奖等. 在经典小说之路上――王保忠小说综论 段崇轩 本专刊与鲁迅文学院合作 哦, 这就是 老火山 黄风 老火山 是好友王保忠的微信昵称. 他以前的微信昵称, 不叫 老火山 . 当换成这个大名时, 不仅我看着笑了, 连头 顶上的上帝也笑了, 笑他终于心领神会, 找 到了最适合自己的 二维码 .他的家乡晋 北大同县, 几百万年前地火奔涌, 喷发出滚 滚岩浆, 待到沧海桑田, 便形成一座座 老 火山 . 那些老火山, 看似沉默寡言, 内心却壮 怀激烈, 颇有点儿像王保忠.在好多人的 印象中, 他几乎很少说话, 即便上了酒桌, 也是被动木讷, 没有任何出色的表现.但 有时, 若是多年不见的好友来了, 他会主动 提出喝 大的 , 让人记起他是大同人, 那个 地域是紧靠着内蒙大草原的.此时的他, 表情常常是焕然一新, 与平时的他判若两 人.这也让我感到了他性格的某种弹性或 张力. 我与王保忠相识于 《黄河》 , 在此之前 却是陌生的, 他在老火山下历练, 我在雁门 关下修行, 天天起来 例行公事 , 连脸都僵 硬了, 皮笑肉不笑.2003年我到 《黄河》 后, 刊物一下子给他发了四五篇小说, 有一篇 叫 《柳叶飞刀》 , 拿下了 《黄河》 当年的年度 优秀小说奖.我私下里向人打问, 此公乃 何方神圣?被打问的人腰一叉, 他大同的 啊, 你们北路家, 你连他也不认识? 这一 认识 不要紧, 我一头栽进了火 山口, 他一头扎进了雁门关, 相见恨晚 倒 没有, 但是能掏心窝子相处.我逐渐了解 到, 我年少丧父, 他少年失怙.自幼父爱的 缺失, 与缺失后经受的苦痛, 无论我们日后 怎样 修补 , 心灵上都免不了缺陷, 为人处 事既踏实诚恳, 又不可避免地 孤愤 .拗 到劲儿上, 管你什么玩意儿, 你眼里没我, 我眼里还没你呢.你说干不成的事, 我偏 要干成. 2012年, 王保忠从大同来到太原, 走进 南华门东四条, 不再天天例行公事, 几乎搞 了专业写作.南华门东四条驰名文界, 是 一个藏龙卧虎之地.王保忠虽是凭实力调 进山西作协的, 但他不敢忘乎所以, 把自己 真当个香炉揩抹, 他很清楚这地方水深鱼 大, 还须踏踏实实做人, 一如既往地笔耕. 在作协小南楼二层的办公室里, 每天上班 后不是编 《山西作家》 , 就是伏在电脑前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都说一方水 土养一方人,尽管他断了老火山的 尘根 , 却还遥接着肥沃的地气.不管文坛 的风怎么刮, 如何的膏粱厚味, 他知道自 己的地适合种啥, 最旺长的是五谷杂粮, 在夏秋的季节里, 能听到拔节的茁壮声 响, 能看到铺天盖地的丰收, 然后带着泥 土的芳香奉献给读者. 其实早在

2008 年, 他的 农产品 就已 走俏, 从皇城根儿的 《人民文学》 , 到岭南脚 下的 《佛山文艺》 , 一下兜售了

30 多篇小 说. 市场 反馈回的信息是, 读者 吃 了 他的东西长劲, 打起嗝儿来够味儿.一时 间人气行情暴涨, 好多刊物为他大开 绿 色通道 . 之后, 他一头扑进老火山下的 甘家 洼 , 连续几年深耕细作, 写出了长篇小说 《甘家洼风景》 , 逼真地呈现了城市化浪潮 中 甘家洼 农民的现实境遇和精神遭遇, 记录了他对转型期晋北农村和农民的深刻 思考.因了他小说的 推销 , 不少读过他 小说的人, 都前往小说的现实原型地 发烧 .兴得那村支书背着手, 带领一群热情 的鸡娃, 在村前的大柳树下踱来踱去, 一见 外地人进村就说, 我们这地方好着呢, 再过 两三年就成旅游胜地了, 是地地道道原生 态的. 到了山西作协以后, 王保忠放缓了小 说创作的速度, 一有时间便去搞 乡野调 查 , 期望对中国农村和农民有一个更全面 更深入的了解.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 他 沿桑干河、 黄河、 吕梁山、 太行山几条线走 访了几十个村庄, 写出一篇篇很接地气的 笔记 .在 《黄河》 连载后如石投湖, 引起 了多家出版社的关注.即使抛开这些不 说, 他能不丢为人为文的本分, 奔波于那些 即将 远逝的乡土 , 就足以令人佩服与感 动, 特别是我这个与他相知的朋友.他还 是一块抱朴守真响当当的火山石, 没有因 为走进南华门东四条, 把自己装扮成一个 盆景. 王保忠小我一岁,也年届知命了.忧 庵佬儿说, 知命者,知天下之命也. 它 是人生的一大门槛,门里门外风景是不一 样的.他深明这一点,懂得该放弃什么, 该坚守什么了.像他那晃荡的步子,愈来 愈四平八稳了,啪哒啪哒的从容,沙啦沙 啦的淡定.眼下他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对 一家老小尽到责任,再就是笔耕好自己的 良田,那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尽可能 旱涝保收,五谷丰登 .能兜售个大价钱 更好,落个行市冷清也无妨,拥有那份 汗滴禾下土 的痴情就够了.就像他第 一次获得

400 元稿费,拿出一半来买了双 皮鞋一样, 逢人便抬起脚吹牛:这鞋等 于是 《黄河》 给买的,是文学的鞋,穿上 就是走在了文学路上 . 而事实也是这样, 虽然皮鞋换了一双 又一双, 但他一直跋涉在文学路上, 就像一 个虔诚的佛教徒.从桑干河边走到汾河 畔, 从血气方刚走到鬓生花发, 每一个足迹 都是 甘家洼 , 泥泥水水地蓄满向往与追 求, 为着自己也为这个世界, 构筑起一道不 敢自诩灿烂、 却也不失靓丽的风景. 哦, 这就是老火山! 王保忠 行行复行行 印象承传与创新 山西当代文学走到今天, 又涌现了一个文坛 瞩目的新锐作家群, 是为山西的第五代作家. 王 保忠无疑是这个群体中的中坚之一. 王保忠是

1960 年代作家. 对这一代作家, 评论界有过深入 的讨论, 有的认为他们的 童年记忆情结 和 个 人化迷恋 , 导致了一种精神 窄门 现象, 成为创 作 瓶颈 . 而王保忠的创作是一个例外, 他执著 乡村社会, 观察城市生活, 努力用宏观的、 现代的 眼光, 把握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转型, 显出 一种厚重、 开阔的创作风貌来. 他的小说叙事自 然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 但在那个真诚朴实的讲 故事的人背后, 又隐含着一个土地的儿子、 赤诚 的知识分子的身影, 有一种 大我 、 大气的东西. 他在精神谱系上更靠近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作家. 也许是这种 不合群 的创作, 使王保忠在文坛上 受到了某种忽视, 但也正是这种 不合群 , 显出 了他的分量和价值. 雷达指出: 王保忠是一个尚 未被文坛充分认识的作家, 实际上他已经成熟, 是一个重要的乡土作家了. 与众多山西中青年作家一样, 他走过了一条 坚实的人生和创作道路. 他1994 年开始写作并 正式发表作品, 以小说创作为主, 兼写多种文体. 他的主要成就集中在中短篇小说特别是短篇小 说上, 已发表中篇小说

20 余部, 重要篇什有 《遥 远的秋天》 《愤怒的电影》 《王富毛的梦中情人》 《万家白事》 等;

发表短篇小说

100 余篇, 代表作 有 《西王铺二题》 《前夫》 《美元》 《长城别》 等. 结集 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有 《张树的最后生活》 《尘根》 《我们为什么没有爱情》 《守村的汉子》 , 以及 获得赵树理文学奖的长篇小说 《甘家洼风景》 ;

短 篇小说 《家长会》 获得 百花文学奖 ;

短篇小说 《回家》 获得全国首届郭澄清农村题材短篇小说 奖. 此外还出版了微型小说集 《窃玉》 , 散文随笔 集 《家住火山下》 等.

1960 年代作家, 乃至

1970、

1980 年代作家, 面对的一个重大的社会和文学态势是, 乡村文化 和文学正在向城市文化和文学转型. 这对王保忠 这类作家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他生长在农村、 工 作在农村, 写农村和农民几乎是他安身立命之 本. 许多中青年作家因社会重心和文学题材的转 变, 有的改换门庭, 有的落伍辍笔. 而他所以能在 逆风千里 的情势下, 脱颖而出、 立足文坛, 原因 就在他写出了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真实 命运, 把握住了生活深层的某种脉动. 同时他穿 越城乡壁障, 用乡村眼光审视城市社会和人生, 描绘了一幅幅独特的城市图画. 站在乡村看城 市、 立足城市看乡村, 努力从现代视野的高度, 观 照城乡交融的历史变迁和走向、 特别是其中的曲 折和阵痛以及人们心理世界中的幻灭和探寻, 成 为他小说的思想内核和精神特征. 在王保忠的小说创作中, 城市题材比重不 大. 在喧嚣的城市文学潮流中, 自然默默无闻. 但 他的这部分小说是值得关注的, 它反映出王保忠 同样具有表现城市生活的功力, 且由于他视野的 开阔, 对城市世界有着独到的感受和揭示. 代表性 的作品有短篇小说 《城里的老玉米》 《萨克斯》 《活 动假牙》 《周城恋》 , 中篇小说 《何康的最后一条新 闻》 《谁跟我开了个玩笑》 等. 城市小说自然不是他 的 主打 , 但不多的篇章证明他有这方面的潜力. 王保忠是一个稳健型作家, 既不新潮, 也不 守旧. 他始终在探索着一条经典小说的路子. 他 继承了鲁迅的现代启蒙思想, 揭示了农村中的专 制遗毒、 封建迷信特别是农民身上的奴性, 表现 了一个知识分子作家的现代思想. 他汲纳了沈从 文的浪漫抒情文学传统, 发掘普通农民身上的真 善美品格, 表现乡土家园的自然美、 民俗美, 创作 了一系列优美、 隽永的短篇小说精品. 他传承了 赵树理问题小说、 民间立场等文学精髓, 揭示社 会问题、 直面底层生存, 努力呈现一种原汁原味 的社会人生, 显示了山西传统现实主义的力量和 风采. 同时, 王保忠又是一个面向现代和世界的 作家, 经典现实主义作家和现代派作家, 都是他 深入研读、 努力效法的. 总之, 王保忠的小说是以 现实主义为根基、 以现代意识为烛照、 以诗意抒 情为神韵的小说. 这是一条艰难、 漫长的创作路 子, 也是一条扎实而富有后劲的创作路子. 乡村中的发掘

1990 年代之后, 乡村与城市的发展出现巨 大反差, 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工业科技文化缓慢 蜕变, 广大农村走向凋敝、 衰退. 它直接导致了乡 村写作的式微和退潮. 但在这一深广的文学转型 中, 却出现了乡村小说 回光返照 式的复兴景 象. 多部长篇小说杰作诞生, 众多中短篇小说精 品问世. 由此可见, 观照已逝的乡村历史, 描绘阵 痛中的乡村现实, 依然可以写出惊世之作来. 现在, 文学的这一使命还远远没有完成. 王保忠在这 一乡村写作的 波浪 中, 可以说是让人瞩目的. 直面乡村社会, 揭示时代问题, 期望通过文 学对现实产生变革作用. 赵树理的 问题小说 理 念对山西几代作家都有深刻影响, 作为山西文学 传人的王保忠, 同样秉承了这种理念. 其实

1994 年走上文坛的王保忠, 最初是沿着沈从文的浪漫 抒情和赵树理的批判现实两条路子前行的, 但他 后来偏重了赵树理一路, 兼顾了沈从文一路. 从1997 年开始, 他一鼓作气写了多篇乡村问题小 说, 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强劲生命力. 虽然他 后来有所调整, 弱化了小说中的 问题 , 但现实 主义精神在他的小说中却绵延不绝. 《丰年》 写的 是种粮大户玉米丰收后遇到的种种烦恼与困难, 延续的是经典作品 粮贱伤农 的社会主题. 《树 了个典型》 写的是农民办婚事和丧事的故事, 揭 示了村乡政府的造假行为和农民的无奈.

2009 年的 《家长会》 是一篇短篇小说精品, 表现了以煤 老板为代表的商品 (煤金) 文化同以人民教师为 象征的精英文化二者之间的胶着、 对峙和冲突, 刻画了余黑子的狂妄、 狡黠、 霸道以及汤河校长 的正直、 严厉、 清高, 形象突兀, 问题尖锐. 王保忠对乡村社会问题的揭示, 集中在村民 与村干的矛盾冲突上. 《大水》 《柳叶飞刀》 都表现 了乡村干部徇私枉法、 横行乡里和村民的懦弱无 助、 走向反抗. 中篇小说 《老枪》 的中心事件是护秋 风波, 但展开了北方农村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 这 些问题小说故事精彩、 人物强烈、 语言遒劲, 有些 可谓现实主义力作, 有些则存在着故事编造、 思想 浮浅、 情感过激的弊病. 2005年之后, 这种过分戏 剧化的小说在作家的创作中就很难看到了. 扎根晋北土地, 书写民情风俗, 展示一个地 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变迁. 晋北是一个古老、 封闭、 贫困, 具有独特民风民俗的地方, 保存着丰富 的文化断层信息. 王保忠挚爱、 熟悉这块土地, 对 这里的地理风貌、 民情风俗有一种息息相通的感 情, 因此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写进小说中. 《1973 年的乡村婚礼》 写 文革 期间 我 叔叔娶媳妇, 全篇洋溢着一种热烈、 喜庆、 幽默的情调. 小说着 力塑造的喜倌马二, 不仅深谙婚礼程式, 而且是 民间的语言天才, 出口成章, 擅编四六句子, 把婚 礼主持得有声有色, 深受全村人的喜爱和尊敬, 是王保忠小说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形象. 塑造底层人物形象, 发掘真善美品德, 让小 说给人以信心和温暖. 描写乡................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