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ubingb 2019-10-21
2016年湖南省株洲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问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究竟应该怎样?这两句话实在难回答得很,我们若是不能回答这两句话,糊糊涂涂过了一生,岂不是太无意思吗?自古以来,说明这个道理的人也算不少,大概有数种:第一是宗教家,像那佛教家说:世界本来是个幻象,人生本来无生;

真如 ①本性为 无明 ②所迷,才现出一切生灭幻象;

一旦 无明 灭,一切生灭幻象都没有了,还有什么世界,还有什么人生呢?又像那耶稣教说:人类本是上帝用土造成的,死后仍旧变为泥土;

那生在世上信从上帝的,灵魂升天;

不信上帝的,便魂归地狱,永无超生的希望.第二是哲学家,像那孔、孟一流人物,专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大道德家、大政治家,为人生最大的目的.又像那老、庄的意见,以为万事万物都应当顺应自然;

人生知足,便可常乐,万万不可强求.又像那墨翟主张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为人生义务.又像那杨朱主张尊重自己的意志,不必对他人讲什么道德 .又像那德国人尼采也是主张尊重个人的意志,发挥个人的天才,成为一个大艺术家、大事业家,被叫作寻常人以上的 超人 ,才算是人生目的;

什么仁义道德,都是骗人的说法.第三是科学家,科学家说人类也是自然界一种物质,没有什么灵魂;

生存的时候,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

死后物质分散,另变一种作用,没有联续的记忆和知觉. 这些人所说的道理,各个不同.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呢?我想佛教家所说的话,未免太迂阔.个人的生灭,虽然是幻象,世界人生之全体,能说不是真实存在吗?人生 真如 性中,何以忽然有 无明 呢?既然有了 无明 ,众生的 无明 ,何以忽然都能灭尽呢? 无明 既然不灭,一切生灭现象,何以能免呢?一切生灭现象既不能免,吾人人生在世,便要想想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才是.耶教所说,更是凭空捏造,不能证实的了.上帝能造人类,上帝是何物所造呢?上帝有无,既不能证实;

那耶教的人生观,便完全不足相信了.孔、孟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算是人生一种行为和事业,不能包括人生全体的真义.吾人若是专门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乃是为他人而生,不是为自己而生,决非个人生存的根本理由.墨子的思想,也未免太偏了.杨朱和尼采的主张,虽然说破了人生的真相,但照此极端做去,这组织复杂的文明社会,又如何行得过去呢?人生一世,安命知足,事事听其自然,不去强求,自然是快活得很.但是这种快活的幸福,高等动物反不如下等动物,文明社会反不如野蛮社会;

我们中国人受了老、庄的教训,所以退化到这等地步.科学家说人死没有灵魂,生时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这几句话倒难以驳他.但是我们个人虽是必死的,全民族是不容易死的.全人类更是不容易死的了 .全民族全人类所创的文明事业,留在世界上,写在历史上,传到后代.这不是我们死后联续的记忆和知觉吗? 照这样看起来,我们现在时代的人所见人生真义,可以明白了.我敢说道: 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

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摘自陈独秀《人生的真义》,有删改) 注:①真如:佛教术语,一般解释为不变的最高真理或本体.②无明: 烦恼 之别称,指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状态.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应该思考人生的真义,不能糊糊涂涂地虚度一生. B.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人对人生真义的看法各不相同. C.所有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都没有准确回答人生真义. D.人生要造成幸福,享受幸福,传递后人以至延续无穷. 解析:AC两项从否定的角度概括,角度不当.B项是论题,都没有揭示作者的观点. 答案:D 2.下列对各家观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佛教家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虚幻的,人的生灭只是 真如 本性为 无明 所迷产生的 幻象. B.孔、孟认为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人生的真义,人要为自己而生,更应为他人而生. C.尼采主张人不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尊重自我意志,发挥个人的才能,努力使自己成为 超人 . D.科学家将人类视作一种物质,生死只是物质形态变化,苦乐善恶都由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 解析:B项比对范围即可,原文 孔、孟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算是人生一种行为和事业,不能包括人生全体的真义 ,不能包括 真义 ,选项扩大范围了. 答案:B 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宗教家认为世界是个幻象,人生生灭无常.应顺从上帝.作者不赞同这一观点,认为这话太迂阔. B.相比较孔孟、老庄、墨子、杨朱、尼采,作者对老庄、杨朱和尼采的否定明显超过对孔孟与墨子. C.科学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物质,没有灵魂,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来世,因而也不存在人生真义. D.作者分析了宗教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生的看法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解析:A项比对对象, 太迂阔 说法是针对佛教而言的,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宗教家.C项比对分句位置,属于强加因果,科学家只指出了人类的物质性,没有否定 人生真义 .D项比对结论,属于无中生有,作者的观点是与前三类相比 较而言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于文无据. 答案:B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吴v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v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v谏曰: 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①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恢乃止.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 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v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v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v倨,请黜之.太守曰: 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v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②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 有君如是,何忍欺之! 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v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v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v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v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v亦径去.冀遂出v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v传》,有删节) 注:①薏苡:一种禾本科植物.② 啬夫:农夫.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B.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C.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 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D.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分析出句子的主干即可. 答案:B 5.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 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解析:C不是秦始皇是设立的,而是汉武帝时设立的.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佑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有时到乡里亲自调解. 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解析:B黄真被举荐为孝廉是在吴佑之后的事情,而且,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的是黄真. 答案:B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2)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答案:(1)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2)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题省中院壁 杜甫 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溜常阴阴. 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 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 注:①这首诗为杜甫47岁,官居门下省左拾遗时所作.诗人在任上对肃宗多有劝谏,但主张少被采纳.②溜:防止雨水滴落在人身上,在屋檐下用来接雨水的竹筒.③通籍,指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借指做官.④退食:退朝而就食于家.或公余休息.⑤双南金,双南金:指南方出产的铜,后亦借指贵重之物.此处指皇帝封赏自己的职位. 8.诗中一二联写了省院中的景象,请赏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