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ksr 2019-08-12
前言本标准按GB/T 1.

1―2009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绥化市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由绥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绥化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腾霄、李艳芳、张立伟. 本标准为首次颁布. A级绿色食品 香菇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绥化市A级绿色食品香菇生产的名词术语、产地环境条件、栽培技术、采收、储存及运输、生产记录、病虫害防治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绥化市A级绿色食品香菇的生产.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709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菌及其制品 GB

19170 香菇菌种 GB/Z

26587 香菇生产技术规范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749 绿色食品食用菌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1056 绿色食品 贮存运输准则 NY/T

1935 绿色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系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3.2 A级绿色食品 A级绿色食品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NY/T 391的要求, 遵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生产,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3.3?转色 菌丝在培养料内生长到一定阶段,由代谢产生色素,而使表层变为褐色的过程. 3.4?竞争性杂菌 与香菇菌丝竞争培养基养分或能寄生于香菇子实体上从而导致香菇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菌丝体或子实体呈异常状态甚至死亡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竞争性细菌、竞争性真菌.

4 产地环境条件 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应符合NY/T 391-2013的要求.

5 栽培技术 5.1 品种选择 5.1.1 品种选择及菌种生产 品种选择应符合GB 19170-2003的规定,选用经国家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机构审定,具有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菌丝生长健壮、优质高产、耐贮运等特点的优良品种. 5.1.2 品种类型 香菇品种的类型、出菇适宜温度及相应的适宜栽培季节见表1. 不同品种的类型、适宜的出菇温度及适宜栽培季节 类型 出菇适宜温度 适宜栽培季节 高温型18℃~25℃ 春末夏初或夏末秋初 中温型10℃~22℃ 春季、秋季 低温型5℃~18℃ 冬季、春季 5.1.3 菌种生产 根据不同生产季节及香菇品种的类型,按照NY/T 528-2010的要求,生产一级种(母种)、二级种(原种)、三级种(栽培种);

无能力生产母种、原种的可按照GB 19170-2003要求购买. 5.2 栽培场地及菇棚建造 5.2.1 栽培场地 选择地势平坦、通风良好、水源充足、水质纯净、远离畜禽舍、垃圾和粪便堆积场,无污水、废气、废渣、烟尘和粉尘污染源污染、环境清洁卫生的地方. 5.2.2 菇棚建造 可选择闲置房舍、钢构塑料大棚、彩钢板保温厂房等场所,配备温度、湿度和通风调节设施. 5.3 原料选择及菌袋规格 5.3.1 原料选择 应符合NY/T

1935、NY/T

393、NY/T 394的要求.要求原料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

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 5.3.2 菌袋规格 栽培袋采用低压聚乙烯塑料筒袋或聚丙烯塑料筒袋,规格为长*折径*厚度分别为(500mm~550mm)*(150 mm~240mm)*(0.04 mm~0.06mm),要求塑料袋韧性好,不漏气.常压灭菌选用聚乙烯塑料筒袋,高压灭菌选用聚丙烯塑料筒袋. 5.4 栽培料配方 栽培用培养基(后面简称为 栽培料 )可选用如下配方: 阔叶树木屑78%、麦麸20%、石膏1%、过磷酸钙1%,含水量60%±2%;

阔叶树木屑78%、麦麸14%、米糠7%、石膏1%,含水量60%±2%;

阔叶树木屑60%、玉米芯18%、麦麸或米糠20%、石灰1%、石膏1%,含水量60%±2%. 5.5 拌料与灌袋 5.5.1 拌料 配料场地要求水泥地面.按栽培料配方和每批生产量准确称料.手工拌料或机械拌料要求翻拌均匀,加水时需要逐步加水至栽培料含水量达到60%±2%. 5.5.2 灌袋 拌料完毕后要求5h~8h内完成灌袋,灌袋后立即进入灭菌环节.手工装袋或用灌袋机灌料要求袋内栽培料紧实,不产生料袋分离现象.灌袋要求小袋每袋装湿料1.6kg~2.0kg,大袋每袋装湿料3.5kg~4.0kg.将栽培袋站立式装入方形灭菌筐或专用灭菌层架推车中,准备灭菌. 5.6 灭菌 5.6.1 灭菌设备 选用常压简易蒸锅或有压力容器生产资质的厂家生产的高压蒸汽灭菌柜作为灭菌设备. 5.6.2 灭菌操作 常压简易蒸锅灭菌,灭菌前锅内注满水加热,水位线距蒸帘30cm,始终大火加热,必须3h内使料温升至100℃,以此刻计算时间保持12h;

高压蒸汽灭菌柜灭菌,设定121℃、0.11Mpa的条件保持2h.当料温降至60℃以下时出锅,置于洁净冷却室内继续冷却,当料温降至28℃以下时准备接种. 5.7 接种 5.7.1 接种前准备 5.7.1.1 接种环境消毒 接种室、接种帐、简易接种箱使用前按每立方米用7g~8g二氯异氰尿酸钠气雾消毒剂进行熏蒸杀菌, 40min后接种人员方可进入室内接种.或选用用二氧化氯消毒制剂按说明书用法用量对接种环境进行杀菌消毒.超净工作台使用前应开启紫外灯照射30min. 5.7.1.2 菌袋和器具的消毒 接种前原种的菌种瓶表面用75%酒精或0.25%的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或0.01%二氧化氯溶液擦洗消毒.接种铲或接种钩临用前用酒精灯火焰灼烧灭菌,接种工具自然冷却后使用. 5.7.1.3 接种人员的消毒 接种人员应穿消毒后的工作服,双手用75%的酒精消毒. 5.7.2 接种方法 采用两头接种或五穴接种.两头接种是分别解开栽培袋的两个端面而接入菌种.五穴接种是用消毒直径约1.5cm打孔棒分别在栽培袋的一个侧面均匀打3个洞穴,另一个侧面打2个洞穴,深度为2cm~2.5cm,分别向洞穴中填入枣大小菌种块,然后分别用方形胶粘纸封在洞穴上且封闭后不留缝隙.接种量为3%~5%. 养菌 5.8.1 码袋 接上菌种的菌袋就地或选择合适场地码袋培养.当气温高于22℃时,将菌袋堆码成 井 字形,每排3袋,共码8层菌袋,菌袋与菌袋之间要留空隙.当气温低于20℃时,应将菌袋横积重叠堆码. 5.8.2 培养条件控制 5.8.2.1 温度控制 培养温度控制在20℃~24℃. 5.8.2.2 湿度控制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5%~70%. 5.8.2.3 光照控制 养菌的整个期间要避光,在黑暗下培养. 5.8.2.4 通风控制 培养前期每天通风1次,培养中期每天通风2次,培养后期每天通风2~3次,每次通风20min~30min.当菌丝生长距离为4cm~5cm时,在接种孔的旁边菌丝生长部位外套袋上挖一个孔,以增氧.当菌丝长满袋后,对菌袋进行微刺孔. 出菇管理 5.9.1 转色管理 5.9.1.1 脱袋时机 菌丝长满袋后,菌袋内菌丝生长变浓白,表面出现皱褶和隆起的瘤状物,接种穴或菌袋上局部出现红色斑点,并有红黄色水珠出现,可进行脱袋. 5.9.1.2 脱袋及菌筒摆放 将栽培袋转移到能提供散射光的室内或棚内,将栽培袋的塑料袋脱除,脱袋后的菌棒整齐倾斜式站立排放,菌棒与水平面呈70°~80°的倾斜角,袋间距3cm~5cm.菌棒排放后立即覆盖薄膜. 5.9.1.3 温度控制 转色期间的温度控制在18℃~22℃之间. 5.9.1.4 湿度控制 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 5.9.1.5 通风控制 在脱袋后的4d~5d之内,不要揭动塑料薄膜,至菌棒表面出现白色水珠后揭膜通风,前期每天通风2次~3次,后期每天通风4~5次,每次通风时间为30min~40min. 5.9.1.6 光照控制 白天用光照强度为100Lx~200Lx的散射光处理刺激转色. 5.9.1.7 转色完成的标准 转色完成的标准:菌筒表面形成一层棕褐色的菌膜.若菌筒转色后为浅红褐色或褐白相间,表明转色不足;

若菌筒转色变为深褐色时,表明转色过度. 5.9.2 诱导出菇管理 诱导菇蕾期控制棚室内昼夜温差达到10℃以上.白天棚室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晚间控制棚室内温度为6℃~10℃.经连续3d~5d的处理可刺激菇蕾发生. 5.9.3 子实体发生后的管理 5.9.3.1 温度控制 高温型品种棚室内昼夜温度控制在18℃~25℃,中温型品种棚室内昼夜温度控制在10℃~22℃,低温型品种棚室内昼夜温度控制在5℃~18℃. 5.9.3.2 湿度控制 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保持棚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晴天,温度高、干燥、菇体大时,每天喷水2~3次,喷水时进行通风换气,阴天或雨天,菇体小时,少喷水或不喷水.每采收完一茬后,停止喷水,加大通风量,让菌筒休养7d ~8d,并失水干燥变轻后,再补水诱导出菇. 5.9.3.3 补水方法 补水方法:①用专用注水器向菌筒内水;

②补水时,将注水器针管插入菌筒内,插入的深度为菌筒长的3/4;

③注入的水量以使菌筒增重后的重量为脱袋时的重量的80%为宜;

④每次注水后,将菌筒调头放置,使菌筒内上下含水量一致;

⑤注水后的1d~2d内,加大通风量,使菌筒形成内外干湿差,同时进行温差刺激;

⑥采收6~7茬菇后,菌筒内出现较多孔隙后,应采取浸泡的方法来补充水分. 5.9.3.4 通风控制 子实体生长期间,保持棚内空气新鲜.气温偏高时,早、晚进行通风换气一次,每次30min左右;

气温低时,在晴天中午通风,每次20min左右.

6 采收 6.1 采收标准 当子实体长到7~8分成熟,菌盖还未完全展开,边缘内卷时,孢子尚未弹射时采收.产品质量NY/T 749绿色食品食用菌要求 6.2 采收方法 采大留小,一手压住菌柄基部的菌棒处,一手捏着菇柄基部,先旋转摇动再向上拔出整个子实体,残留的菇脚随即用刀挑出去掉.采收菇后的菌筒,按原来的位置放好. 6.3 采后管理 每采收完一茬菇后,停止喷水,休养7d~8d后,再通风干燥2d,然后再向菌筒内注水补水,补水时也可加入营养肥料,其使用应符合NY/T 394-2013的要求.

7 加工、包装、贮存及运输 香菇采收后既可以鲜品销售,也可烘干后包装销售. 7.1 加工 香菇干品采用烘干法,用烘干箱作为烘干设备.将采收后的鲜菇的菇盖和菇柄整齐分离,将菇盖整齐摆放在筛子上,在4h内移入烘箱烘干处理,烘干至含水量低于13%,自然降温后的香菇干品立即用防潮塑料袋封装.加工后的香菇干品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7096-2014. 7.2 包装 包装按NY/T658-2002的要求进行包装材料的选择、包装尺寸、包装检验、抽样. 7.3 贮存 贮存应符合NY/T 1056-2002的要求.绿色香菇产品与常规产品分开贮存,防止混杂.鲜品贮存要求贮藏温度1℃~4℃;

干品贮存时应在避光、阴凉、清洁、干燥、无异味处贮存.注意防霉、防虫、防鼠. 7.3 运输 运输应符合NY/T 1056-2002的要求.运输工具要求清洁、卫生、无污染物、无杂物.不应与有毒有害物品、活体动物混装混运.运输过程防日晒、雨淋.鲜香菇用冷藏车运输.

8 废弃菌棒处理 回收后再利用或肥料化处理.回收用于栽培平菇、金针菇、蟹味菇、姬菇、秀珍菇、鸡腿菇、大球盖菇、草菇等食用菌.肥料化处理可制成有机肥、育苗基质或花卉基料等.

9 生产记录 详细记录操作过程和管理措施.记录保存三年以上,以备查阅.

10 病虫害防治 10.1 主要病害 10.1.1 竞争性杂菌 包括木霉、青霉、链孢霉、曲霉、根霉、毛霉、酵母菌、细菌等. 10.1.2 病原病害 主要由竞争性杂菌引起的病害,包括香菇褐斑病、细菌腐烂病、指孢霉软腐病、指孢霉枯萎病等. 10.1.3 生理性病害 不出菇或不正常出菇;

死菇;

畸形:包括葡萄菇、螺盖菇、大脚菇、拳状菇、空心柄菇、长柄菇等. 10.2 主要虫害 包括菌蚊、菇蝇、菇蛆、菇螨、线虫等. 10.3 防治方法 10.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好、产量高的优良菌种.采用科学的培养料配方,适时栽培,控制环境,科学管理. 10.3.2 物理防治 人工捕捉害虫,人工除去病斑、罹病子实体.栽培场所出入口安装60目防虫纱网,防止螨类、菇蝇、跳虫等害虫迁入.在出菇棚室内用黑光灯、黄色粘虫板或粘虫纸诱杀菌蚊、菇蝇的成虫. 10.3.3 化学防治 木霉、青霉、链孢霉等常见病害应使用多菌灵、二氯异氰尿酸钠、二氧化氯等杀菌剂结合环境消毒防治,用药品种及用量应符合NY/T

393 要求.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