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没心没肺DR 2019-07-15

二是密,铺在墙上 不留一点儿空隙 ;

三是美,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 ③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④比喻,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仔细观察后发现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作者观察得仔细具体. ?着,这里读zháo,不要读zhe. ⑤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来,所以说 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 ⑥说明了爬山虎的脚巴住墙非常牢固,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哪!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学习新出现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各段段意.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全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 2.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主要写爬山虎的脚.) 二 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 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 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读音. 注意 茎 读jīng,不读jìng. 多音字: (2)字形. ①虎的笔顺:. ② 逐 与 家 形近,与 啄、琢 有区别. ③ 痕 与 很、狠 形近,与 狼、粮 有区别. ④ 茎 的第四笔是横撇. ⑤ 叠 ,注意 冖 应写宽些. (3)理解词语. ①均匀: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②拂过:风轻轻地吹过. ③叶柄:叶子的组成部分之一,连接叶片和茎,长条形. ④蛟龙:古代传说中指兴风作浪、能引发洪水的龙. ⑤触角:昆虫、软体动物或甲壳类动物的感觉器官之一,生在头上,一般呈丝状.也叫触须. 四 分段读课文,读通顺、连贯 课后反思 1.爬山虎人人熟知,但爬山虎的脚却很少有人注意.因为往往越常见的事物,人们越疏于对它的观察,要不怎么会有 熟视无睹 这个成语呢?课文以 爬山虎的脚 为题,新奇别致,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导入本课时,教师可巧妙地利用这一点. 2.在探讨课文层次时,可采取从题目入手,抓主要段落的方法,先找出写爬山虎脚的段落(第3~5自然段),再概括次要内容(第

1、2自然段).从而让学生直接、明晰地理清顺序,把握内容. 3.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寻找,一边思考,这样,既能突出学习的针对性,又能为下节课的顺利展开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回忆本文分段,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 2.课文题目是 爬山虎的脚 ,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呢?(这是必要的交代.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儿,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这样才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 二 逐段学习,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的第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