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ddzhikoi 2019-07-15
书之缘 巴山古人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读"领风骚,只有"读"才能达到知识和智慧的彼岸.书少非君子,无"读" 不丈夫.人生糊涂读书醒,书魂缠人是幸事. 今生能与书结缘,实乃我人生之大幸. 早年当学生时读书,因家里穷,我懂事早,知道农家的孩子只有读好书才有出路.读好书便成了我年少时唯一的志向.因成绩常居班级榜首,我便被许多人称许为"是一块读书的料". 师范毕业后,我又从事与书密切相关的职业――教书.知道我的学生中有许多是与我当年一样的农家孩子,因此教好书便成了我最大的心愿.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教材也不断改版翻新.为了跟上时代,把书教得更好,教书之余我还得继续读书.我教的是语文,为吸取更丰富的营养,无论古代的、现当代的,无论中国的、外国的,也无论过去读过的、没读过的,凡是与语言文学有关的书我都广泛地阅读,象春蚕嚼食桑叶一样不知疲倦地吞咽.茶余饭后,夜深人静,当人们聚集酒桌牌桌、沉迷歌厅舞厅的时候,我却手捧书卷,尽情享受着读书的苦与乐.久而久之,我便有一种奇妙的发现:每逢遭遇苦恼与烦闷时,只要我打开心爱的书籍,闻着那散发油墨的清香,心头的块垒便自动消融化解了. 十多年前,由于身居偏远乡下,没有图书馆和阅览室,供我读的书很有限.为了满足自己的读书欲,我只好自己掏钱买书.每进一回城,啥事都可以不管不顾,但进书店是雷打不动的.一摞摞的书被我象驮骡一样搬进了狭小的学校宿舍.我的斗室内除了一床一桌一椅外全是书,粗略估算,少说也有好几千册.这样的个人藏书在城里也少见,在乡下就更是凤毛麟角了.于是,慕名来借书的人多了.开始我还乐意,可后来我发现,借出去的书竟有好些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可我偏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后来,我只好硬着头皮在竹制书架上写着:借书者勿来!人是得罪了不少,但总算保住了我的命根――书. 书读多了,手也开始痒起来了.于是,教书、读书之余我也东施效颦地涂鸦起来.嗨,还真没想到,几年过去了,还有了点小收获:不仅有几百篇"豆腐块"在全国各大报刊露脸,自己写的三本书也堂而皇之被我摆上了书架. 因书教得不赖,写书也有了点小名气,几年前,我便因此而混进了城,在县文化馆作一名文学创作干部,干起了以写书为业的行当. 城里条件好多了,单位旁边就有藏书几十万册的图书馆,尤其这些年网上阅读多了,各类电子图书也应有尽有,但我仍喜欢那带有浓浓墨香的纸质书.只要一上街,我还会忍不住要往新华文轩里钻,尽管书价越来越高,但进去一趟总也不甘心空手出来…… 大半生的读书生涯,让我深深感受到:人生旅程中能与书陪伴,真是一大幸事.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细读,或一笑看过,或反复品赏,芬芳盈口,满心余香,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把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 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雯读到朝辉甫上,在春秋默然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世事苍凉,都不失快意之事. 一个人在自我精神世界里,能够始终恬淡愉悦,一定是一本本的书,为他的心灵,开了一扇扇窗,启了一扇扇门,指了一条条路,所以才活得豁然开朗、意境层生.常读书之人,锦心绣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浸染.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其实就是指书的灵透、书的雅致、书的睿智,穿透岁月的尘烟,浸润到读书人的心底里,由内及外,付诸举手投足之中,从而形成一种翩然风度,一种迷离气质,超凡脱俗,卓尔不群. 被命运大书影响过的人,不会轻易地被生活打败.在这个世界上,有经历过大起大落大荣大辱,九死一生而百折不挠的人;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