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雷昨昀 2019-07-15

招收了9名来自巴基斯坦等国留学生攻读博士学位.完成的《老挝肉鸡商业化推广模式》的研究(咨询)报告,在2016年10月万象举办的 2016东南亚国家科学技术论坛大会 上受到了老挝科技部Bonviengkham部长的高度赞誉.

(四)未来规划 团队将继续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团队建设为支撑,以畜禽种质创新与健康养殖为主线,持续开展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助推高原特色现代牧业快速发展.

(五)支撑条件 团队有畜牧学、动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食品科学4个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

拥有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有动物营养与饲料、版纳微型猪近交系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反刍动物、畜产品加工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支撑.

(六)社会服务能力 本团队研究领域涵盖畜牧产业主要生产环节,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强.团队成员中,3人担任省级畜牧业、奶业、饲料工业协会会长、3人担任省级现代农业生猪、禽蛋、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7人担任岗位专家;

4个省级行业协会依托本团队开展技术服务,已协同省内8个省级行业单位、10家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五、主要科技成就及发展情况 (限8000字以内) 团队建设情况 1团队形成情况 本团队是伴随着云南农业大学畜牧学科的发展壮大而逐渐形成的,云南农大畜牧学科初创于上个世纪50年代.2008年云南省畜禽种质创新与养殖创新团队获准立项建设以来,凝聚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团队现有42人,其中教授17人、副高职16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

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3人;

有云岭学者1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2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人.团队成员中,3人担任省畜牧业、奶业、饲料工业协会会长,3人担任省级现代农业生猪、奶牛、禽蛋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7人担任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团队紧紧围绕畜禽种质资源和健康养殖创新,承担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培育(宣和猪)及参与培育(云岭牛)2个国家级新品种,主导、参与发掘了高黎贡山猪、大围山微型鸡、槟榔江水牛、兰坪乌骨绵羊等8个畜禽遗传资源,研发集成并示范推广了一批猪、鸡、肉牛、肉羊和奶牛配套生产技术,在《Genome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17篇,授权专利109项,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协同8个省级事业单位和10家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助力我省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 2主要研究方向 针对云南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畜牧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立足云南丰富多样的畜禽和饲料资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系统开展畜禽种质特征、选育和种质创新、营养需要与饲料资源利用、品质性状与安全控制、、养殖模式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等研发工作,形成了鸡、猪、牛羊健康养殖和种质创新3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2.1鸡健康养殖和种质创新研究方向 该方向葛长荣教授为带头人,张曦教授、贾俊静教授、叶绍辉教授等为核心骨干. 2.2猪健康养殖和种质创新研究方向 该方向鲁绍雄教授为带头人,苟潇教授、潘洪彬副教授、程志斌副教授等为核心骨干. 2.3牛羊健康养殖和种质创新研究方向 该方向毛华明教授为带头人,邓卫东教授、苗永旺教授、冷静教授、杨舒黎等为核心骨干. 3团队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团队在学科建设、研究条件、学术队伍和人才培养的优势,紧密围绕云南社会经济和畜牧产业发展需求,立足云南丰富的畜禽和饲料资源开展自主创新,针对畜牧产业生产对品种、效率、安全、品质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协调开展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产生了一批支撑畜牧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区域畜牧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畜牧产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持,引领畜牧产业的理论和技术创新. 创新能力与水平 自2008年批准立项建设以来,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973前期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项,省级重大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项.发表研究论文840篇(SCI论文117篇),出版专著27部;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