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星野哀 2019-07-07
电磁感应现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

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及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磁生电"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磁和电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 (2)通过向学生介绍法拉第的事迹,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 (3)认识任何创造发明都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及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理解"切割磁感线运动"的含义.

四、实验器材: 灵敏电流计、蹄形磁铁、线圈、开关、导线及自制教具等.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交流讨论法.

六、学情分析: 对于一个中学生,讲解知识重要,但培养学生主动索取知识和探究精神,更为重要."电磁感应"是在"电磁铁"和"电磁继电器"后进行的教学,使学生对"电与磁相互作用的内容"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识的自然延续;

"电磁感应"为以后学习发电机的内容打下理论基础,并为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提供前置知识,具有启后作用.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教改意图?现在大部分学校是试图通过研究型课题和研究性课程达到目的.而我认为课堂教学仍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能否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开展探究式教学,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经过近几节课的学习,已具备了电、磁的初步知识,知道了电能产生磁和磁场对电流的有作用等方面的知识,也初步具备了电学实验操作技能和初步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理性思维的能力还不强,在分析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七、设计思想: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自主科学探究学习模式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知识学习掌握过程中个体的作用,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即只有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教师只能成为实现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八、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表演魔术,吸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通电让"TOM"的眼睛发光.

2、挥手让"TOM"的眼睛发光.

3、点题:灯泡为什么会亮呢?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电磁感应现象》.

(二)、新课教学 活动

一、探究"磁生电"的条件

1、解密箱子内部结构: ①灯泡;

②导线;

③线圈.

2、分析"TOM"眼睛发光的原因: ①灯、导线、线圈组成连通的电路;

②磁体;

③导体 在磁场中运动.

3、探究部分导体在磁场中怎样运动才能产生电流. ①器材:线圈、磁体、导线、开关以及灵敏电流计 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磁体放置方式 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 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 灵敏电流计指针的 偏转情况 左右运动 上下运动 前后运动 斜向运动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学生汇报实验成果 ⑤教师用大型磁体模型剖析"切割磁感线运动"(见右上图) ⑥小结并板书: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