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黑豆奇酷 2019-07-06
3.

4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2.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新鲜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镜、烧杯、药匙、玻璃棒、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玻璃片、试管夹、滴管、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碎裂,继续风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更细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研究土壤,寻找土壤源于岩石的证据.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1.根据你平时对土壤的观察,你认为土壤中有什么?(适当板书) 2.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样观察? 3.请你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土壤,把你的发现记录在书上33页的记录表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观察记录好的小组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放大镜,进行更细致地观察. 4.交流观察新鲜土壤的收获.(板书:水、沙子、动植物残留物等) 5.为了方便观察,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干燥的土壤,借助牙签,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有什么发现?能给他们分分类吗?怎样区分呢? 6.交流土壤颗粒的观察发现:(结合学生发言板书:沙砾、沙、粉沙、黏土等)地质学家对这些颗粒进行分类: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石子);

直径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称之为沙;

直径小于1/16毫米大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粉沙;

直径小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黏土.让我们一起称呼它们. 7.如果把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8.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观察. 9.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板书:空气等) 10.让我们来搅拌一下,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颗粒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教师适当示范) 11.师生共同搅拌,并指导. 12.好,我们让它们静止一段时间吧. 13.土壤里还有我们没发现的物质吗?再来看老师做两个实验. (1)加热土壤.用酒精灯燃烧放在铁板上的土壤,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什么发出臭味吗?这是动植物的残体和分解后物质燃烧发出的气味,我们把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 (2)加热浸泡土壤的液体.师生对比实验:首先用滴管取几滴土壤溶液(清水),将取来的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点燃酒精灯,用夹子夹着玻璃片在酒精灯上燃烧,直到水分蒸发完为止,那在加热的过程中,要先均匀加热玻璃片,不要先集中加热,以免玻璃片炸裂.好,现在观察一下,玻璃片上留下了什么?两块玻璃块上留下的斑迹有什么不同?就是土壤溶解在水中的盐分.(板书:盐分) 14.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烧杯里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是怎样的顺序?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 15.现在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想一想土壤中有什么?(教师总结并投影出示土壤概念,强化土壤是混合物.)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