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元素吧里的召唤 2019-07-02

新建边界层风廓线雷达1部,大气垂直观测站5座,GPS/MET水汽观测站5座,闪电定位仪2套,能见度观测仪6套,城市气溶胶(PM

10、PM2.5)质量浓度观测站1座;

完成花果山新一代天气雷达大修升级,灌南对流层风廓线雷达项目获批并启动前期工作.全市区域陆地和海洋气象监测平均水平空间间距分别达到8km和60km,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日臻完善,气象监测预警水平显著增强. 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体制建设.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的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开展与交通、海洋与渔业、国土、民政、旅游等部门合作的预警应急联动试点;

市政府批复修订《连云港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预案》;

制定市、县主要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和风险分级标准,编制精细到乡镇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印制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手册;

开展重点乡镇、重点村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组建 多员合一 的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和气象信息员队伍.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网络建设.市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的通知》和《关于印发连云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实施细则的通知》,建成以广播、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网络等为媒介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联合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信运营商共同开辟气象预警信息传播 绿色通道 ;

积极拓展气象预警信息多渠道向农村延伸,建成农村气象大喇叭1036套、气象电子显示屏349块、气象信息服务站428座,全市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和公众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有力提升. 2.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持续增强 推进太阳能、风能、核电等气象服务保障监测网建设,在市区建成城市气溶胶观测站1座;

开发风能、核能等新能源预报和气候诊断业务系统,相关成果获地厅级以上科技奖励4项次;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和效益评估研究,健全人工影响天气组织和协调机制;

印发《连云港气象灾害区划》,为科学调整经济生产力布局和功能分区提供决策依据;

积极开展城市、港口规划及重大工程建设、海洋经济开发等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提高气候变化决策服务能力. 3.气象预报预测能力稳定提高 健全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开展区域短历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业务,建立基于SWAN系统的本地强天气短临预报平台,实现强天气落区的定量预报和快速发布;

应用本地WRF数值预报模式,开展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的降水预报业务;

开展7-30天重要天气过程预测;

建立本地120小时分时段预报质量动态检验平台. 提升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能力.基于本地化WRF数值预报模式,制作发布时效120小时、时间分辨率6小时的乡镇气象要素预报产品;

2015年全市24小时晴雨天气预报准确率89%,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78%,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71%,分别较 十一五 末提高4%、11%、7%,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得到稳步提高. 4.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健全 公众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在气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滚动发布工作、出行、旅游等个性化公众气象服务指数产品;

针对雾霾等公众关心的重大气象事件,开展环境生态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升级改造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花果山气象科普馆;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