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iong447385 2019-09-05
哲学常识第一轮复习教案 复习要求:(1)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识记、理解每一个高考知识点;

(2)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前重大热点问题.

复习重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复习方法:自学、讨论法. 复习时间:2004年7月15日-2004年9月15日,共53课时. 课时安排:

(一)哲学常识上册 第1课时 哲学概述 第2课时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第3课时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4课时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5课时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6课时 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 第7课时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第8课时 因果联系和整体联系 第9课时 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第10课时 发展观点和创新精神 第11课时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第12课时 矛盾的普遍性 第13课时 矛盾的特殊性 第14课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第15课时 矛盾的不平衡性 第16课时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第17课时 内外因辩证关系 第18课时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第19课时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第20课时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另安排6课时为测验和练习时间.2课时考试.

(二)哲学常识下册 第1课时 现象与本质 第2课时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第3课时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第4课时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第5课时 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6课时 实践的特征、作用 第7课时 实践与认识 第8课时 积极投身于群众的实践之中 第9课时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第10课时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11课时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第12课时 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第13课时 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 第14课时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15课时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第16课时 人生价值的实现 第17课时 理想与现实 另安排6课时为测验和练习时间.2课时考试.

(一)哲学常识上册 第1课时 哲学概述 教学目的: 识记:哲学含义;

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哲学的含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哲学的基本涵义

1、 哲学是智慧之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其它科学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如物质、规律等.

2、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本质、状态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一般不涉及具体的领域或学科.如运动就是指万事万物的运动,而不是讲分子或特定物质的运动.当用某种理论形式将世界观表现出来时,便形成了哲学.可见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世界观.零散、自发、缺乏理论论证的世界观,不是哲学.因此哲学上所讲的世界观都是可以进行论证的.

3、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当世界观运用于实际之中去指导观察、分析、处理、解决问题时,它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因此运用哲学观点解决实际问题时便出现了 世界观--方法论--实际问题 的基本模式.其中方法论作为 中介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如: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学科应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二、哲学的产生 哲学的产生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1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要生存发展,就要进行生产活动,这就是说改造世界的活动.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开始了认识世界的过程.

2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具体的科学 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了解了很多自然现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其科学性源于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不灭和守恒定律.其科学性还源于实践性,一方面我们要运用它来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另一方面它又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的基本内容.主线: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唯物论:解决一个问题--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物质是可知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强调了客观.落脚点是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辩证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怎么样、发展规律如何.强调了事物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落脚点是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 联系、发展、矛盾三大观点. 认识论: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人自身的属性、能力和需求,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如何认识客观、改造客观的.强调了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受人生观、价值观的制约,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 就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哲学常识学习的最终归宿和目的是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改造主客观世界. 第2课时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教学目的: 识记物质概念;

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 重点、难点: 自然界的客观性,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概念,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荀子说: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缀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而缀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情境二: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核移植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克隆技术,培育出了克隆羊.但是科学家离开了体细胞核克隆羊无论如何也是培育不出来的. 上述情境共同揭示了什么哲学道理?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荀子语):第一句说明自然界是客观的. 理论论证:三大起源(天体、生命和人)表明: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第二句说明社会是客观的. 人类产生后,在社会实践中出现了意识,有了意识是否意味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主观的呢? 分析情境二:说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并不是由主观意识任意支配的. 理论论证: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运行的规律.表明:

2、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结论

(一):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正确理解和把握物质的哲学涵义:

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对世界上除了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的概括和抽象,是最一般的物质概念.

2、撇开各种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经过抽象我们可以知道,万事万物(除意识外)唯一的共性是 客观实在 .

3、物质 客观实在 的特性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现实中的许多物质之谜,不是意识不能反映而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认识水平没有达到这一高度.即世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结论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三:恩格斯指出: 人类........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