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2018-10-09

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

武王克商之后,进入殷人太庙,才正式完成了天命转移的祭祀仪式,文王怎么能在生前获得天命呢? 学界对于文王受命,总是和文王称王联系在一起讨论.一些学者出于正统观念,坚决否认文王称王.唐代刘知几《史通・疑古》说: 夫天无二日,地惟一人,有殷犹存而王号遽立,此即《春秋》楚及吴、越僭号而陵天子也. 刘知几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如果文王称王的话,这与蛮夷有和区别?梁肃《西伯受命称王议》、欧阳修《泰誓论》、姚际恒《诗经通论》、梁玉绳《史记志疑》等都持此说.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文王晚年已自称为王,陈启源说: 《诗》《书》言'

文王受命'

,皆言受天命也.天命之岂仅命为诸侯乎? 他认为受命就是受天命,受天命就是做天子,难道受天命是做诸侯吗?胡承珙讽刺欧阳修等人的说法是 真眯目而道黑白者矣 . 清华简《保训》说 唯王五十年 ,认为文王在位五十年,《尚书大传》云: 天之命文王,非谆谆然有声音也.文王在位,而天下大服,施政而物皆听命.听则行,禁则止,动摇而不逆天之道,故曰天乃大命文王. 东汉经学家郑玄说 受命,受天命而王,天下制立周邦 (《毛诗注疏卷二十三》).如果 受命 是指的 受天命而王 的话,那么文王受命也应该是五十年,但《史记》认为文王受命七年而崩,《逸周书・文传》说 文王受命九年,时为暮春,在镐,召太子发 ,认为文王受命九年而崩,受命称王的说法明显是和《史记》、《逸周书》记载相矛盾.黄怀信先生把 受命 解释为 受天灭商杀纣之大命 ,认为受命和称王并不是一回事,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楚公逆编钟铭文说: 唯八月甲午,楚公逆祀厥先高祖考,夫(敷)壬(任)四方首.楚公逆出求厥用祀.四方首休. 楚公逆即楚君熊鄂,敷任意为担任, 四方首 即四方方国的首领,整句铭文是说楚公逆担任四方方国的方伯,享有征伐、监督、祭祀等大权,楚公逆铸编钟以示纪念.《史记・周本纪》说文王受命断虞、芮之讼,实际是说文王受商纣册封担任方伯,负责调停诸侯国之间的纠纷,这与楚公逆铭文所记当时方伯权力是一致的. 《周礼・大宗伯》: 一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城濮之战后,周襄王册命晋文公为侯伯时说: 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周礼》和《左传》的记载虽晚于殷周之际,但从侯伯的职责和册封礼仪的繁琐,仍可看出伯作为诸侯之长的重要位置.文王受天命是古人迷信天帝观念所致,如果把 受命 解释为商纣册封文王担任周方伯,那么郑玄的解释与《史记》、《逸周书》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上博简《子羔》说: 舜其可谓受命之民也,舜,人子也. 舜为庶人,受尧禅让登上帝位.上博简《容成氏》记载舜听政后,任命了禹、后稷、皋陶、质等大臣,说: 舜听政三年……乃立皋陶以为李.皋陶既已受命,乃辨阴阳之气,而听其讼狱,三年而天下之人无讼狱者,天下大和均. 我们知道,皋陶是舜帝时负责司法的大臣,一生没有继承王位、做过天子,但《容成氏》说 皋陶既已受命 ,可见古代文献中的 受命 有两种含义:一是是指受王册封担任重要大臣,行使行政权力,二是受天命、做天子.后世的理解 受命称帝 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 用最原始的资料证史,是学者应采取的态度.殷墟卜辞中,商人称 周 为 周方 (《合集》6657),称周族的首领为 周侯 (《甲》436).西周甲骨H11:84: 贞:王其,侑大甲,周方伯. 明确可以肯定册封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史记・齐太公世家》云: 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 《周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易纬》均有此说.《史记・周本纪》说: 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 文王受命之年,断虞芮之讼,此后伐犬戎、密须、耆国、⒊绾罨,这一系列征伐行为证明西周甲骨的 册周方伯 ,最有可能是指文王被纣王封为伯.其实祝中熹先生早已指出此说,只是未被学界采信而已. 《诗・大雅・文王有声》: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A哉. 文王接受商王室的册命,被封为方伯,意味着文王的地位得到了殷商的认可,他享有征伐之权,统帅西方诸国,西周获得了兴起的契机,这是周人推崇 文王受命 的思想根源. 《礼记・中庸》谓 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 ,此说古公、季历的王号是周公时的追加.《礼记・大传》说: 追王大王宜父、王季历、文王昌,不以卑临尊也. 牧野之战后,武王追封 大王宜父、王季历、文王昌 ,明确肯定文王的王号是克商后追加的.自西周灭商以后,后世都尊称姬昌为文王,因此单从文物中出现了文王并不能断定文王生前已经称王.1993年,在山西曲沃北赵晋公室墓地M31墓发现一件文王玉环,铭文为: 文王卜曰:我o唐人弘战贾人. 文王玉环的时代为西周早期,王晖先生却以此为实录,得出文王生前已称王的结论,是不足取的. 清华简《夜》说: 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大室. 文大室 即文王的大庙.《礼记大传》说灭商后,武王追封太王、文王,而武王伐耆国在灭商之前,当时并没有 文王 这一谥号.《吕氏春秋》明确记载武王灭纣后,把俘虏献于 京太室 ,而不是 文太室 ,可见 文太室 明显出于后人的追述.清华简《保训》说: 微志不忘,传遗子孙,至于成汤,祗备不懈,用受大命. 又说: (武王)祗备不懈,用受大命. 这里的受命是指称王,文王说成汤、武王皆受命,而自己没有受命,可见他生前并没有称王. 灭商以后,后世都尊称姬昌为文王,以证据论,西周甲骨在克商之前,何尊、文王玉环、大盂鼎、清华简在克商之后,西周甲骨的说法最为可信.以人物论,司马迁的说法在先,唐宋儒者的说法后起,司马迁的说法较为可信,而唐宋以后的儒者,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其失真的可能性更大.在运用出土文献作证据时,必须分清史料的先后,说法产生的早晚,清华简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必须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这样才能使它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