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ksr 2019-08-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3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3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9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2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3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5

第二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3

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27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9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32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57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58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68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73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78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78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85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87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91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94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97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98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01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03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04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106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正面战场

109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09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15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118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19

第二节、国民党集团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121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124

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27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132 建设新时期(1949-2009)

132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132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43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56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171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内容 本讲在教材内容上是起着总领全编的作用.

它主要回答了近代中国八十年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的基本性质、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以及基本历史线索等一些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教好这一章对于整个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的教学意义重大. 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至衰的转变. 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对外殖民扩张的基本特征. 3.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与两对基本矛盾. 4.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5.中国近现代史的三条基本历史线索:反帝斗争;

反封建斗争;

发展资本主义与实现现代化.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以及在鸦片战争前中西之间的差距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原因和特征,并使学生明确近代中国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和两大历史使命,理清1840-1919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和历史主题,使学生正确了解中国近代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人生观. 教学重点 1.为什么要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如何认识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两种制度与两种文明?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是什么? 教学难点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教学方法 导入式、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综合方法,穿插图片和适当音像材料.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过程 1.开篇部分从展示图片入手,重在介绍本门课程的性质和意义. 2.背景问题略讲,讲侵略战争不做具体史料介绍,突出问题的启发引导. 3.讲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时,注重问题的讨论. 思考讨论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参考书目 1.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节选). 2.(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李侃:《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2004年版. 导入语 中国有着令世界惊叹的四大发明,长期以来远远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但在鸦片战争及鸦片战争后的多次中外战事中都是头破血流、丧权辱国.那么,我们不由得要问,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到底处于怎样的情形,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到底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中国衰落、西方崛起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绵延发展,传承不绝.中国者,中央之国也.古代东亚存在着华夷秩序圈, 华夷 是庞大的中原王朝和拱卫在周边的蛮夷小国构成的一个自足空间.华夷观念的本身,隐含着世界视角,整个世界就是由 华 加 夷 构成,华贵而夷卑,贵中国而贱夷狄.在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体系下,自认为处于世界中心的中原王朝,相对于周边的蛮夷小邦,便总以天朝上国自居,有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尤其是大一统时期,疆域辽阔,四海陈平,这种优越感便更为强烈了. 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文学艺术高峰迭起.彪炳千秋的四大发明,享誉世界的丝绸瓷器,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瑰丽璀璨的书法绘画,神秘精美的石窟雕塑,气势宏伟的秦始皇陵,巧夺天工的宫殿园林,堪称人类文明奇迹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兼收并蓄.中华文明是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文明交融和汇合的产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正是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张謇、班超通西域,玄奘取经,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伟大壮举和动人佳话.中华文明不仅传播、辐射、影响到周边各国和世界其它地区,也从世界各国文明中吸取营养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佛教、伊斯兰教文化都能传入中国,并被中华文化融合,发展成为颇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在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机构.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的封建社会自战国开始,至鸦片战争延续了两千多年.尽管历史上出现过 文景之治 、 开皇之治 、 贞观之治 、 开元盛世 、 永乐盛世 、 康乾盛世 等大治之世,但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历史出现了新的发展轨迹,而古老的中国仍然在封建社会的老路上徘徊,社会发展缓慢甚至迟滞.明清时代的中国,更以 天朝上国 自居,傲视四夷,渐渐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例如,郑和下西洋,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耀国威于异域.永乐皇帝朱棣只管听大臣们 千国万国皆归正,现帝廷,朝仁圣 的颂词,才不管耗费了多少国库银子呢.明末清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并绘制了一副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当他在广东肇庆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这幅地图时,因将中国置于 稍偏 的位置上,遭到人们愤怒的抗议,最终迫使他把中国重新置于中心位置,众怒方才平息.1602年当他把这幅地图展示给皇帝和大臣们看时,立刻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阵骚动.因为在这张地图上,中国并没有被放在世界的中央,这就遭到了很多人的怀疑和批判.而当利玛窦试图说服他们时,竟被斥为 邪说惑众 、 海外奇谈 .明朝士大夫魏浚利的话很能代表这批人的观点: 利玛窦以其邪说惑众,所著舆地全图乃光洋渺茫,直欺人以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验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清王朝尽管反对 明华夷之辨 ,提倡天下一家,中外同观,罔有殊别,但仍将中华文化圈以外目为夷狄,严守夷夏之防,在外交关系上只有上对下的君臣观念,没有现代的国际外交观念.对于藩属国以外的国家,包括西方各国,清王朝一般皆视之为 化外蛮夷之邦 ,在官方文书中蔑称为 夷 ,并在其国名上加 口 字旁.清王朝在对外关系上,自以为是居于他国之上的 天朝 ,不承认与之平等的国家的存在,即所谓 敌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 天朝 对外体制,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1792年,英政府派马噶尔尼率领一个700余人的使团来华,希望中国增开通商口岸,减少对广州通商的限制,两国互派公使.但是,在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看来,中华富有四海,允许通商只是对外夷的一种恩赐,在乾隆皇帝给英王的敕谕中就明显体现了这一点: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筋,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 1826年,英国再派阿美士德使华,清政府依照 天朝 制度,仍将其当作贡使来接待,结果不欢而散.1838年,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义律投递文书,封面上无 禀 字样,两广总督邓廷祯即 原封掷还 .鸦片战争时期,顺天府尹曾望颜提出的对策称: 愚以为今日要策首在封关.无论何国的夷船,概不准其互市,彼百数十船载来之货久不能售,其情必急,而禁绝大黄、茶叶,不令商民与之交易,更有以制其命. 清朝傲视 四夷 的 天下 观念,部分是因为儒家文化的优越和外传的历史传统,部分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水平,并不低于西方.十六世纪西方人初至,中国乃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七、十八世纪之交,康熙大帝的文治武功,使中国进人一个新的 盛世 ;

即使是在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仍不低于西方各国,生产总量则远远超过之.至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确确实实是落后了.但是,由干文化背景的不同,英国最先进的事物,经过儒家教义的折光,顿时变为最荒谬不堪的东西.君主交宪,在皇权至上面前,有如大臣擅权;

经商贸易,在农本主义面前,显为舍本求末;

追逐利润,在性理名教面前,只是小人之举;

至于女王主位、男女不辨,更是牡鸡司晨之类的 夷俗 ;

即便令人兴叹的西方器物(钟表、玻璃、呢羽等),享用赏玩收藏之余,仍可斥之为 坏人心术 的 奇技淫巧 .无怪乎通通200余年后,中土的官僚士子们并未折服于西方,反坚信中华文物制度远胜于 西夷 ,尽管他们在一个事实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西方 船坚炮利 . 康乾盛世以后,清王朝衰相尽显,面临着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其一,官僚机构陈腐不堪.嘉道以来, 疲玩 、 委靡 习久成风, 内外大小之臣,具思全躯保室家,不复有所作为,以负圣天子之知遇,抑岂无心,或者贫累之也. 龚自珍对官场的萎靡陈腐进行了无情批判,写道: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其二,人口激增的巨大压力.康熙初年,全国人口1000余万.1764年,约为二亿零五百六十万人.1812年增至三亿三千三百余万人,到1835年达四亿多人.从康熙二十年(1681)到咸丰初年,中国人口总数大约增加了三亿一千万.人口基数庞大,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而耕地面积则不可能成倍增长.嘉庆年间全国人均耕地二亩多,道光年间已下降到不足二亩.这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但却不能不导致农业人口的日益过剩.其三,阶级矛盾的尖锐.在封建生产关系下,地主阶级占据大片土地,农民则很少或完全没有土地.随着土地的集中,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和流民.农........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