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静看花开花落 2018-04-05

1 Primary minerals and contents of Au, C and S in different carbonaceous rocks 炭质页岩编号 矿石主要成分 总有机炭/% Au/(g・t-1) 总硫/% A(煤层底部) 炭质含量高,夹杂硅酸盐以高岭石为主,很少碳酸盐,有少量黄铁矿;

产于煤系. 43.65 0.016 0.48 B(煤层中夹层) 高岭石为主,有水铝石,很少量黄铁矿;

产于煤系. 6.11 0.032 0.13 C(煤层上部) 炭质较高,夹杂硅酸盐以高岭石为主,有少量水云母,碳酸盐很少;

产于煤系. 24.29 0.090 0.38 D(含炭质的粉砂岩) 石英为主,另见约15%绢云母,5%微粒黄铁矿,炭质属煤化阶段低端产物. 8.53 0.033 3.63 从表1可见,4种炭质岩不仅含碳量不同,更重要的是其煤化程度也不同,样品A、B、C皆为煤系中产物,经历了完整的成煤阶段,而D则浅;

含金量均极低,故炭质及硫化物本身带入的金量对试验带来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硫化物含量除炭质岩D外,总体上不高;

D样的碎屑矿物组成也更接近于 滇黔桂 金三角地区的含炭难处理金矿(主含石英、绢云母,差别在碳酸盐少). 1.2 不同天然炭质吸金能力测定 称取一定量纯度为99%的金粉,用5‰的氰化钠溶液氰化溶解,配制成不同浓度的含金贵液用于吸附试验.其中金以[Au(CN)4]-形式存在. 移取25 mL含金溶液(5.5 μg/mL)于锥形瓶中,分别往瓶中加入1 g左右不同类型炭质岩试样(-0.074 mm占95%),温度30 ℃,pH≈10,静置吸附1 h后用定量慢速滤纸抽滤,测定炭中吸附的金量,并计算吸附量和吸附率,其中,吸附容量(A,mg/g)为单位质量天然炭质状态的炭吸附的金量,吸附率(R,%)为炭质吸附金量占初始溶液中总金量的百分比,结果见表2(矿样本身含金量很低,计算时未将其计入). 表2 氰化液体系中各种炭质岩炭质吸金量试验结果 Table

2 Adsorption capacity of various carbonaceous rocks in cyanide system 炭质岩种类 实际含碳量/g 吸附金量/μg A/(mg・g-1) R/% A 0.437 3.95 0.009 2.9 B 0.061 4.34 0.071 3.2 C 0.244 13.93 0.057 10.1 D 0.086 92.10 1.074 67.0 表2数据表明,在氰化液体系中不同炭质岩金的吸附量不同,在此条件下,煤化程度低的炭质岩D中的炭质吸附容量最大,约1.074 mg/g. 为了考察物料粒度对吸附的影响,用-0.034 mm占95%的物料进行了吸附试验,方法同上,结果见表3. 表3 磨矿细度对炭质岩吸附金的影响 Table

3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on gold adsorption by carbonaceous rocks 炭质岩种类 实际含碳量/g 炭吸附金量/μg A/(mg・g-1) R/% A 0.452 1.95 0.004 1.4 B 0.063 1.55 0.025 1.1 C 0.254 9.15 0.036 6.7 D 0.090 94.93 1.054 69.0 表3表明,含天然炭质的物料细度对金的吸附量影响不大.此外,粒度极细时炭质容易漂浮于液面上,影响炭质分布的均匀性(数据的波动可能与此有关),故粒度控制在-0.074 mm占有率≥95%即可,以下试验均在此粒度下进行. 以上2组试验表明,不同岩石中的炭质对金的吸附能力不同,煤化程度浅的炭质岩D吸附量最大,加上其中硅酸盐矿物种类又与滇黔桂一带的难处理炭质金矿相似,故选择该样作为进一步研究炭质吸附金氰络离子特征的试验用样.

2 结果与讨论 2.1 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移取25 mL含金溶液(24.58 μg/mL)于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约0.1 g左右的炭质岩D(-0.074 mm占95%,下同),pH≈10,对静置时间不同的样品以定量慢速滤纸抽滤后测定炭质岩中吸附的金量,计算吸附量和吸附率,结果见表4. 表4 吸附时间对炭质岩吸附金的影响 Table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