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黎文定 2018-01-20

9 日 领导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12年5月9日联系人 唐宜贵 手机

18972510888 电话

15272115999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路181号 邮编

430077 作品简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然而,科技成果是否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是否有纽带和桥梁作用于两者之间.以农业领域为例,在传统生产模式仍普遍存在的中国农村,农业科技成果能否在土地上开花结果,基层科技工作者的推广和农技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2011年6月,楚天都市报别具一格地将目光投向一个并无盛名、也无科研硕果的基层农艺师,她便是湖北省枝江市农艺局退休高级农艺师李文英,79岁的棉花专家、老党员李文英.她在退休至今的21年里,坚持下乡,到田间地头无偿为棉农们提供科技服务,推广棉花良种新种100多个,无污染新农药数十种,让枝江市上百户棉农和全省累计100多万亩棉田实现增产增收. 1933年,李文英出生于武汉,1953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被分配至枝江市农业局工作,兢兢业业为 三农 工作37年,1990年退休,本该歇歇了.然而,一个现实背景是,近20年来,乡镇农技站相继撤并.收入低、发展空间小,导致科技人员不愿扎根农村,基层农技人员奇缺,农村的科技服务水平反而较计划经济时代有很大倒退, 李文英看到了这一点.于是,退休21年来,她照常不顾风吹日晒,常年奔波在枝江市农村的棉花田里. 在被楚天都市报 发掘 出来之后,枝江市一位官员粗略估算,惊讶地发现,这21年来,李文英下乡的车船费、自编并向农民派发的6万多份农技资料的复印费,还有时常为了说服农民试种良种而自垫的种子费,竟已累计高达10万余元,这些钱,全是她自掏腰包.她21年下乡的路程,相当于走了10次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10天的采访报道中,楚天都市报专题采访组记者陪同她下乡,从田间地头记录,从农民口中还原,并将采访触角延伸至她出生、成长、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她的亲人、母校、枝江市农业局、湖北省农业厅、科技厅、农业领域的院士、专家、农业院校大学生…… 贴地式、多角度、全方位的采访,消息、通讯、评论、对话体、摄影专版、配发诗歌等丰富多样的报道形式,保证了该组系列报道连续不中断,且连续10天、15个版面的见报主题不重复. 从楚天都市报大规模报道的第3天,枝江市农业局、华中农大、湖北省农业厅、科技厅等各方便开始热烈响应.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本报报道作出专门批示. 湖北省委、省政府发文号召全省干部向李文英学习,中央媒体密集跟进报道, 棉花奶奶 这一典型人物成功走向全国,并引起新加坡、台湾等海外媒体关注,成为新时代中国基层科技工作者的一个鲜明的代表形象. 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作品完整目录 作品标题 《棉花奶奶 党员本色》 序号 单篇作品标题 刊播日期 版面/栏目 字数或时长 备注

1 《 棉花奶奶 田间义务护棉21年》 2011年6月1日A01 716字2《 棉花奶奶 :21年走过10次 农艺长征 》 2011年6月1日A18 1985字 代表作(1)

3 《烈日下,她用汗水浇开洁白的花》 2011年6月2日A05 1887字 代表作(2)

4 《半世纪,她用坚韧演绎土地之恋》 2011年6月2日A06 1273字5《信念如山,她是棉农们最亲的人》 2011年6月3日A08 1231字6《 离开了农村我就像无水之鱼 》 2011年6月3日A09 1320字7《 她是百年华农的骄傲 》 2011年6月3日A10 1565字8《田头垄上,那朵最温暖的棉花》 2011年6月4日A04 图片专版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