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erise银子 2014-11-07

(三)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企业研发创新投入不断增长,2017年全市工业企业R&

D投入占地区GDP比重达到2.9%,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9.1%,宁波健信承担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浙江亿日参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新载体逐渐丰富,截至2017年底,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3家,企业研发机构400家和省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51家.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顺利通过2017年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县(市、区)、园区复核,累计有效发明专利数达2643件,知识产权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创新体系不断加强,中科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中科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浙大3D产业园等公共创新平台不断涌现.

(四)产业优质资源不断积聚 我市围绕推进 中国制造2025 、振兴实体经济、发展信息经济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政策红利释放带动创新创业资源加快集聚.截至2017年底,我市建成慈溪智慧谷、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浙江中捷(宁波)产业合作园、中东欧(宁波)工业园等一批产业资源集聚平台,小家电智造小镇、息壤小镇等省市智能经济特色小镇建设加速.建成 众车联 产业互联网平台、慈溪家电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等平台,推进智能家电、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产业链资源集聚发展.产业链高端人才队伍体系逐步形成,全市入选 千人计划 人才13人、宁波 3315计划 人才(团队)35个、慈溪 上林英才 人才(团队)99个.产融试点深入推进,清控资本、华慈蓝海等一批产业基金在我市落户,与工信产业基金等共同构成了全市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历经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市的智能经济体系初步确立,发展成效初显,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克服的短板,集中表现在:一是体量小,规模带动能力不足.我市信息经济发展连续多年维持在全省中等水平,智能经济领域企业以中小微型为主,企业数量不足、规模小、缺少龙头带动,基础较为薄弱.二是程度低,核心环节智能化水平不足.我市企业在生产环节尚未完全实现智能化,核心环节和总装环节智能化仍较为落后.三是人才少,持续创新动力不足.受本地资源和区位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我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严重制约产业创新和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四是认识弱,应用主动性不足.我市大量中小制造企业拥有较为稳定的市场和业务,对主动开展智能化升级的意愿尚未凸显,企业家、基层干部等对发展智能经济紧迫性的认识不充分.

二、面临形势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发展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历着新变革,在此背景下,我市部署发展智能经济将迎来诸多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 从全球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相互交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全球科技创新迅猛发展,深刻地推动着产业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为抢占全球新一轮发展制高点、赢取新一轮发展主导权,各国政府纷纷制定出台以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的经济战略,一大批全球知名企业启动以智能化为导向的业务转型,涌现出众多以智能技术与智能应用为核心业务的创新创业企业,发展智能经济成为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竞争的新焦点.我市应积极顺应科技发展新趋势,加快布局智能经济,把握新变革带来的新机遇. 从全国来看,全国各地正处于经济发展 新常态 进程之中,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增长动能.为抓住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中的新机遇,我国出台了包括 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 、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在内的国家战略,党的 十九大 更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 数字中国 的宏伟蓝图.发展数字经济助推实体经济振兴与转型升级成为新时期的主旋律,智能经济与数字经济一脉相承,我市应着眼于国家战略导向,大力提升智能经济核心能力,加强智能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和壮大,形成经济发展新引擎. 从全省来看,在全球趋势的引导下和国家战略统一部署下,浙江省提出发展信息经济的战略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近来,浙江省提出把数字经济作为 一号工程 来抓,同时,宁波市在全国率先拉开发展智能经济的序幕,均为我市加快构建以人工智能产业等为核心的智能经济体系、以智能技术推动三次产业 裂变 提供了政策机遇和战略机遇.但是,随着周边市县的 觉醒 ,越来越多的地区更加注重智能经济发展,杭州、嘉兴、德清等地区相继出台智能经济、智能制造等相关规划,区域间的竞争尤其是对高端要素和产业资源的竞争趋于白热化,优质要素资源将进一步向先进地区集聚,亦加剧了我市发展智能经济的压力,面临的挑战愈发明显.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