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5天午托 2014-08-12
昌平区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 语文试卷 2017.

5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虽然神农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这与唐之前的茶主要作为药用或者是粗放型解渴的饮用形式相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唐朝中叶盛行煎茶法,煎茶用的是饼茶,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的茶末,再进行煎煮.陆羽的《茶经》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置身于美的境界之中,这就把饮茶的方法程序化了,并辅以美学思想, 从而形成优美的意境和韵律 ,将饮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在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 开门七件事 之一,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有了明显的变化,饮茶方法在唐代陆羽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 由原来的煎茶法发展成为更为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当时的时尚还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 元代虽然历史较短,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姜、盐等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 到了元代逐渐被摈弃,采用更为简单的 清饮 方式.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 清饮 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宋煎点饮茶法变革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 瀹 有 浸、渍 的意思.瀹饮法, 即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逐渐取代了煎点法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人至今都普遍使用的饮茶方法. (取材于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 B. 唐之前粗放型解渴的饮茶方式到唐代演变为煎茶法. C. 宋代点茶法比唐代更高雅,注重动作的优美协调. D. 从元至明的饮茶法越来越简单化,并流传至今.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唐至今饮茶风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沸水冲泡是一贯的饮茶方法 B. 中国人普遍喜欢饮茶 C. 饮茶讲究典雅精致的艺术 D. 饮茶追求茶叶的真香、真味 材料二 从词义上说,茶道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茶道正是以茶为载体在品茗中以茶说事、以茶喻理、以茶论道.从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联角度上看,中国茶道的具体内容可以表达为如下三个方面,即闲、隐、乐.三者统一到人,媒介是茶. 闲 就是有工夫,并且肯在茶上下功夫,茶因闲得以成就,闲因茶得以充实.时间上的闲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闲,关键在于一种生活态度,即从容应对,等闲看待苦难沧桑,视荣辱或声誉为身外物,置之度外,心中只有茶,将我融于茶,将茶化作我.这样的 闲 正是精神成长、自我发掘和自由意志伸张所必备的思想品质,得闲之真谛的人才会在意向内观照,求取独立的自我. 茶道中的 隐 揭示的是茶人、饮者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立身的大问题.隐后返本,身处闹市求心安,身处高位知进退,隐与显是一对相互依托的对立统一,隐后再显的是本真的我,不忘初心,为人处世不忘己身. 隐 要有强大的内心支持才可持久,避喧嚣而处落寞,离繁华而安清贫,这非一般人可为.陆羽在《茶经》里说 茶之为用,味至寒;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