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lay 2013-10-21

中'

即不偏之义,偏就是不对,偏左边不对,偏右边不对;

偏说有也不对,偏说无也不对. (贾题韬)这说法应该是不妥当的,这个叫中庸,而不是佛教讲的中道.更多的说中是正确真实、离颠倒戏论而不落空有二边,正而不偏、中正不邪等.这说法其实不高明,佛教说的 中 应该是超越的意思、升华的意思.比如说一个苹果一个梨儿,不能取苹果,也不能取梨儿,那取啥呢?取 水果 .水果就比苹果、梨儿高一个层级.也就是说不取苹果不取梨儿是中道――这就是因明教给我的读书法:遮诠. 佛教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说是,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它到底该咋理解?用因明遮诠法来读就是:没有哪些众生不能成佛、不能说哪个众生不能成佛.咱们可以看看藏经里头,尤其是授记经典,释迦牟尼佛可真是――女人能成佛、老女人能成佛(佛说老女人经)、穷老女人能成佛(阿^世王授决经)、坏女人能成佛(佛说长者法志妻经)、仆人能成佛(阿^世王授决经)、小孩儿能成佛(佛说过去世佛分卫经,以及宝授菩萨菩提行经)、小婴儿能成佛(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小胎儿能成佛(佛说转女身经)、小牛犊能成佛(佛说乳光佛经)、淫乱人能成佛(佛说萨罗国经)、犯五逆罪人也能成佛(阿^世王授决经)……可真是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是因明遮诠法的妙用. 中论 就是讲中道的,中道这个词呢,又叫空,又叫缘起等等,这都是一回事儿,只不过不同的典籍中说法不同而已. 卷第一 ,要是按咱们河南方言,这是该儿化的,也就是 第一卷儿 ,这样就很形象,你想,在一卷儿帛上抄写经论,这一卷儿帛写完了,卷起来,换一卷儿继续写.这部典籍写完了,总共用了两卷儿帛、五卷儿帛,《大般若经》竟然用了六百卷儿.以前也有竹木简的,这也是一卷儿一卷儿的.要是叫捆儿,更合咱们山里的叫法了. 龙树菩萨造 梵志青目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这不用说了. 观因缘品第一 咱们这本书上,是把品名放在这里了,按照义理,应该不放在这里,因为接下来的颂子其实应该是全文的纲要,或者说是皈敬颂,而不是《因缘品》里头的内容. 观 是观察、审视、琢磨. 因缘 是指法生起的原因、条件, 因 就是原因、条件,而 缘 是指条件遇在一起的可能性.应该是这样说的.但在古来一般说《中论》的时候,通常都是把因缘就说成原因、条件,咱们中国佛教都是这么说的.这就只是说到了因,而没有说到缘.为啥不说 缘 呢?因为所谓 观因缘品 ,其实就是破因缘的,说咱们通常说的因缘,其实是鬼扯而已,一破因缘,就真的是空了――注意,其实是说咱们所说的因缘,其实根本就是名言中的存在,或者说我们现在的一切所谓因缘法(习惯上说成缘起法),根本就是语言的翻译.那年我们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开会,吉美桑珠先生就是指着桌子上的茶杯说,这是啥?难道这不是事实.当时因为时间的关系,通常中国的学术会议,每人只有十几分钟时间,我们就没法深入地讨论.事实上还真是的,所谓的茶杯还就是我们的翻译而已,翻译所用的材料就是色、声、香、味、触,心识给它翻译成了茶杯.这就是翻译语言.这就是咱们通常说的因缘. 因是条件,缘是条件相遇的可能性、机率,要是没有条件,哪儿能有条件相遇呢?所以《中论》只说因,而没有展开缘. 现在这观因缘品,其实就是说咱们来讨论一下这所谓的因缘,看它到底是啥样儿一个物什.原来呀,这所谓的因缘,其实根本是咱们扯出来的,根本是名言中的存在而已,要是离开名言,哪儿有什么因缘法.有人给说成是破邪因缘,那么咱们面对的通通都是邪因缘,都得破.本品主要破了几种代表性的邪因缘说法.下头会说到. 一开头,先说说本论的总纲、皈敬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这总共是八句颂子,前四句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说空的,说事物本来是空的,也就是无自性性.生灭是指现起,根本没这回事儿!有的只是现起了一个幻相而已,就象咱们看见了第二月,哪儿有第二月这个物什儿呢?只不过在你面前幻出了第二月这样一个虚假的影像而已.常断是说时间的,讨论它在时间上是不是一直具备连续性.一异通常来说是说空间的、处所的.来出是说运动性的.这是《中论》的根本观点,一定要把握住. 第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