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ksr 2013-06-03

第二节. 这里有一点要顺便说明的,这也是历史时代转化演变的资料,就中国文化史的演变来看,虽说是小事情,却有关大题目.我们那个时代,还承受清朝末年的遗风,社会是旧式的社会,是典型的古老农村社会.印刷还不发达.《孟子》啊,《论语》啊,也有一章一章分开来卖,并不一定要买全部的书.记得我在开始读《孟子》的时候,是先读《离娄》这一篇的. 我们那时代称呼老师叫 先生 ,并不叫老师.学工学商的老师叫师父,也不叫老师.戒方就是上古时代所谓的 夏楚 ,是老师们处罚学生的鞭答.这种处罚很有用处,说句良心话,现在想起来,还蛮可爱的,并不像现代人所说的那样可怕,更不会有什么妨害自尊心等等麻烦的副作用.当然,这些道理很难讲,只能说古今时代不同,思想、教育、观念等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不过,过去历史上无论是哪方面的成功人物,差不多都经历过戒方式的严格教育,可是并没有妨碍他们的伟大成就和伟大人格.对吗?当然,过分的体罚我也是不赞成的. 我们在童年时代,开始读《孟子》的时候,所有的内容,讲解的要点,究竟是说些什么?老实说,都是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教我的老师,也是当时的名儒,在前清有功名,后来还受清廷的保送,出过洋,到过日本留学.我们是请他到家里教书,管吃管住,对他恭恭敬敬.那种家庭教师,在清代,就叫做 西席先生'

.大体说来,实在还不错.至少,在受到尊敬方面,比现在好得太多了.可是他教我们读《孟子》时,也是不大详细讲解.我呢?当小孩的时候,读书也不太用心,正好引用陶渊明先生的话来遮羞,所谓 好读书,不求甚解 . 当时的老师、宿儒和大人们都说,在前清要考功名,非熟读此书――《孟子》不可.当然四书都要读熟,不过,无论考不考功名,文章要作得好,便要熟读《孟子》.什么 唐宋八大家 的文章,韩愈啊!柳宗元啊!苏东坡啊!他们都是从《孟子》的文章里钻出来,才有那样伟大的成就.当然喔!什么莎士比亚啊!培根啊!叔本华啊!与孟子并不相干.因为那个时候的大人先生们,嘴里或笔下引用的名言,大多是这些传统文化中大儒名人的话.若是现在如此引用,便成落伍.只有引用莎士比亚他们,才算时髦.我认为,这种现象不是代沟的关系,只能说是古今中外、新旧文化沟通时期的衔接现象而已. 后来我们进了洋学堂――就是现代化的学校,正碰上 五四 运动,打倒孔家店,推翻旧文化,几乎是举国若狂,大家跟着闹了一段短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旧文学,一再吵着要废除.慢慢地,我们这些基本上从旧式教育出身的,对这些书本,也渐渐地淡漠起来. 不过,凡事若是从童子功开始学的,始终很难忘情的,尽管时代不同,在思想观念的领域里,它的确占了很牢固、很重要的席位.可是后来的新教育、新课本,由初中、高中到大学,一直到现在,我发现仍然没有完全离开过旧文化.尤其是《孟子》,几乎每一级学校里的国文课本,都要选上几段重要的文章.青年人尽管不重视,但对孟子的文章还是读过,反感归反感,读还是要读.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保持历史文化于不堕.现在面对这么多的先生们,由我来讲《孟子》,实在有点战战兢兢,不大好意思,这真叫作 班门弄斧 ,当着内行耍外行,自耍活宝. 春秋无义战 现在我们为了要研究《孟子》这本书,我觉得应该先了解一下孟子当时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现实社会的环境,就会觉得并不枯燥.而且对孟子的人品和风格,也更有一层深刻的认识.那么才会知道后世的人,为什么把孟子承继在孔子之后,称他作 亚圣 ,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历史上,出现一个非常紊乱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我们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当然,这只是站在我们现在的立场,事不干己,无切肤之痛地加个评论而已.如果我们也生长在那个时代,在那种痛苦悲愤的现实环境里,大概就不会说这是个伟大的时代了.这个时代,也就是有名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这两个名词所包涵的时代,都有几百年之久,如果我们用人物作中心代表来讲,孔子是春秋时期,孟子却是到了战国时期了.春秋时期也罢,战国时期也罢,这两个衔接起来有五百多年的时代,却是我们民族最痛苦的阶段,打打杀杀,乱作一团. 可是在后世看来,这个时期,则是百家争鸣,诸子挺秀的时代,也为我们后世子孙奠定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这深厚的文化,一直流传到现在,也会一直延续到未来. 我们知道,孔子当时亲身经历了痛苦时代的忧患.他在晚年,有系统地整理了中国文化的宝典,删诗书、订礼乐之外,他又集中精力,根据他本国鲁国的历史资料,开始著作了一部最有名的历史和历史哲学的书――《春秋》. 在这部书里,记述了东周以来两百多年的政治、社会、军事、经济、教育等等变乱的前因后果,同时也包涵了对于历史人文、文化哲学的指示――如何是应该?如何是不应该?怎样才是正确的善恶?怎样才是正确的是非? 我们先要大概了解一下春秋时代的大题目.那个时代侵略吞并的战争,绵延继续了两百多年,由西周初期所建立的 封建 的文化基础,开始逐渐地被破坏,社会的紊乱、经济的凋蔽,所给予人们的痛苦,实在太多.现在我们简单引用董仲舒的话,便可知道那个时代乱源的要点: 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 董仲舒认为,在那个时代,各国诸侯之间的霸业,都不培养道德的政治基础,因此政治道德衰落,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谁也不相信谁,彼此不敢轻易亲近,所谓 德不足以亲近 .对于文化的建立,更是漠不关心,只顾现实,而无高远的见地.国与国之间,没有像周朝初期那样远道来归的国际道德关系,所以说: 文不足以来远 .因此只有用战争来侵略别人.但是他们每次在侵略的战争上,却加上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说自己要侵略别人,而是找些借口来发动战争,这就是 断之以战伐为之者 .这便是孔子著《春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孔子著《春秋》最痛心疾首的中心重点, 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 他说,春秋时代几百年的战争,都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也有人说,春秋无义战. 但《春秋》这部书并不是非战论,它特别强调中国文化的战争哲学是为正义而战,所谓 恶诈击而善偏战,耻伐丧而荣复仇. 例如在........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