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人间点评 2013-01-17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 以来,全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34.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17.5亿元,年均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7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360.1亿元,年均增长19.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3.17亿元,年均增长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100亿元,年均增长14.5%.国地税收入由17.1亿元增加到44.6亿元,是 十一五 末的2.6倍,年均增长19.7%.万元GDP能耗完成市下达任务. 十二五 时期我区在全市科学发展考核中名列前茅,全区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优势实现了新的提升.

(二)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 时期,我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实体经济,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2.0:46.4:51.6调整为2015年的1.6:39.4:59,经济发展更具活力、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一是现代服务业快速膨胀.增加值由2010年的69.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28.3亿元,年均增长10.8%.以 规模化、多元化、高端化 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商贸、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全市服务业发展核心区.万象城、新天地都市广场等13个城市综合体相继建成,烟大、迎春大街等商圈全线崛起,成为人气聚集新地标;

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异军突起,共建成5000平方米以上专业楼宇23栋;

旅游产业层次多样、类型丰富,建成渔人码头、导弹驱逐舰等特色景点13个,打造了凤凰山公园、虞美人广场等八大公园、八大广场及黄海路、滨海路2个省级旅游强乡镇;

电子商务产业迅速扩张,目前已聚集省级电子商务企业、电商平台5个.另外,文化创意、养老养生、社区服务等新兴业态也都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形成.二是工业经济优化发展.增加值由2010年的48.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7.7亿元,年均增长10%.以 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 为目标,深入实施

6113 工程,工业不断向集约集聚转变、向高端高质转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税、利润年均分别增长15.2%、17.6%、20.4%和21%,主要工业指标始终保持全市领先.载体建设实现突破,莱山经济开发区跨入省级开发区30强,承载企业863家,新兴生态产业园布局项目14个,总投资超过56亿元.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以杰瑞集团、绿叶集团、台海玛努尔等企业为龙头,顿汉布什、渤海制药、东方威思顿等企业为中坚的梯次发展队伍,拥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油气开发专用设备、微球制剂、核电三代锻造主管道等生产技术,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三是现代农业稳步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生态休闲为特色的 都市型农业 快速起步,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 以来,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2.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6亿元,年均增长5.1%.

(三)城市建设管理跨入新阶段 深入实施 全域城市化、全域生态化 和 北部都市化、南部城市化 战略,全面拉开城乡统筹互动、一体化发展的全新格局.一是北部城区都市化形象不断提升.迎春大街、港城东大街两侧项目竞相绽放,华润中心、宝龙城市广场等一批商业地产拔地而起,天和大厦、金贸中心等一批商务楼宇聚集驻扎,保利香榭里公馆、中铁逸都等一批高端小区相继建成,总部经济基地已启动6个项目,已完成25万平方米楼宇建设. 十二五 期间,全区已有16个村居基本完成旧改,12个村正在加紧推进,共建成安置房44.6万平方米、在建25.4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82%,北部区域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二是南部生态新城建设成果丰硕.烟台南站建成运营,日均发送旅客达5000余人次,带来强大的消费群体和发展机遇.沿莱源路形成的产业综合发展轴初步落成,烟台市植物园、朱雀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相继对外开放,瀑拉谷休闲产业集群已建成10个风格迥异的酒庄,以莱山、解甲庄、院格庄街道驻地为中心的特色生态小镇顺利推进.三是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新建和改扩建莱源路、山海南路南延等道路44条,总长89公里, 四纵四横 的南部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南、北区域实现直线连通.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改造雨污水管网115公里、天然气601户,新建变电站3个、公交场站3个,城区功能形象全面升级.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