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ZCYTheFirst 2019-12-24
《纪录片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011145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

全院各专业 开课学期:春、秋季 学分:2学分 主讲老师:于莉莉 指定教材:暂无(待出版) 教学目的:电视纪录片主要是指非虚构的影视作品.

电视纪录片原来是电影厂用 电影创作手段 为新闻报道而制作的一种片种,引入电视后就成了电视纪录片,以真实地纪录现实生活为已任.开设此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大学本科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使他们加深对电子媒介的理解,从而学会运用电子媒介理解、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 课程介绍: 《纪录片研究》综合介绍我国和国外纪实类作品的发展历程、名家名作和主要美学流派.在此基础上,界定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各自定义,以及在本体属性、功能、创作方式、内容形式、与受众关系等展开多方面比较.课程讲解以理论介绍和观片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纪录片和专题片这两种纪实类影视作品的不同特点和手法,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和实践创作的认识. 课程内容: 第一讲 纪录片概论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目的:导入课程,激发兴趣.通过对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的学习,让学生对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有初步的概念.

一、什么是纪录片

1、影视媒介与印刷媒介工具不同,但同样能自如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是另一种纪录历史和现实的方式.

2、优秀影视纪录片主要指非虚构的影视作品.它的特点:(1)是创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创作,有一定的思想性,能潜在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思想;

(2)是创作者在观察、发现、思考而不是即兴创作、简单判断的基础上,经过一个时间段的拍摄纪录并剪辑选择后的产物;

(3)在拍摄和布局上,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观众能按一定的思路解读、认识、思考和想象,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二、为什么要学习优秀影视纪录片

1、提高自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2、加深对电子媒介的理解

3、从思想上作好准备,学以致用,投身这一事业 每周话题(思考题):

1、什么是纪录片?

2、为什么要学习优秀影视纪录片? 第二讲 纪录片的分类 课时:3周,共6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纪录片的演变及学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研究中外纪录片创作观念演变,对探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题材

1、人文类 纪录片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生活、生存、生命等人生题材.《生活空间》制片人陈氓说: 我们不是在报道有趣的事情,而是在拍人.行为是情感的载体、心理的外化.报道事件本身是浅层次的,重要的是表现人 .

2、历史类 如果说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历史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时间环境.历史的本质力量在于从一些偶然因素背后发现并把握某种必然,以史为镜,通过对历史人物活动场所的考察、对历史遗物、遗迹的体验,理解历史,理解偶然事件中的必然,提高对历史的鉴别能力、洞察能力、预测能力.

3、自然类 国外有《探索发现》、《国家地理频道》等专门播放自然科学类纪录片的电视频道,其范围从人体的奥秘到宇宙万物的演变,从人类文明的探索到未来高新技术的展望,包括许多人眼所不及的地方,如海洋深处、宇宙太空、微观世界、动植物生存、生命起源等.

二、创作手法

1、纪实类 往往是现在进行时,截取生活的一段流程,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其表现手法是真实质朴、自然流畅,解说词处于被动地位,是对拍摄内容的补充,一般不用描写手段,不需文采横溢、思想外露.

2、写意类 就象雕塑一样,要有高度凝炼的概括和刻划,是对客观事物的提炼和选择,是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注重解说词,在解说中融入个人的思想感情、哲学思想,更强调个性.有人把纪实和写意比喻成缝纫和剌绣,前者是踏踏实实沿着针角走,后者要用针去挑明思想的情绪.如《雕塑家刘焕章》创造一种 独白式 的解说词风格,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3、思辩类 这类节目的针对性强、宣传味浓,原来被称作专题片,是依照某一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要求选择题材,宣教色彩较浓,是电视政论文,特别具有中国特色,一般是围绕主题拍摄、采访、收集素材,以阐述某一个问题,画面只是配合.如《中华之剑》、《中华之门》、《改革开放二十年》、《20年、20人》《共和国外交风云》等.

三、文化形态

1、主流类 纪录的是重要事件、人物或主题,通过阐述深刻的哲理、展示精神的力量、弘扬品格和情操,给人思想启迪和人生感悟,正面引导公众兴趣,达到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如《邓小平》、《飞越太平洋》等,这类文字声画倾斜,画面往往沦为文字附庸.

2、精英类 其题材集中于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等方面,它所追求的不是娱乐效果或宣传目的,而是力图观照人类生存处境、探索人类精神、艺术和社会发展之路,有思想的深度和美学的高度.如《最后的山神》、《阴阳》、《三节草》等.

3、大众类 这是纪录片的常态,把镜头对准社会、对准普通人,朴素地纪录其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刻划当代中国人的群像.如中央台的《生活空间》跟踪拍摄普通人的生活,采用现在进行时,拍状态,通过影像本身说话,影像比文字灵活多义,也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宽容.其特点一是强调原汁原味,把现实生活一段一段完整再现,保持原貌,不任意肢解素材.二是强调唯真不唯美,人物状态真实自然,但光线、构图、稳定性差.三是强调观赏效果,追求运用影视手段讲故事的能力.

4、边缘类 这是指一些无法进入公众传播领域,大多只能在海外参加电影节发行的一些片子.被摄对象往往是体制外的边缘人,如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杨荔娜的《老头》、蒋樾的《彼岸》、睢安奇的《北京的风很大》等.这类片子对真实性客观性更为器重,离生活原生态更接近,没有避讳和掩饰,尊重被摄人物的人格和性情,注重与人物的对话和交流.但生存面临困境,有发行的困难、资金的困难. 每周话题(思考题):

1、影视纪录片有哪些分类方式?

2、影视纪录片的涵盖范围、文化形态和和手法? 第三讲 中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 课时:2周,共4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特点和特色.

一、80年代的纪录片

1、重视文本.根据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事先设计完整的 文本 ,作为拍摄的基础.

2、依赖解说.借用广播语言,通过播音和解说,将思想直接灌输给观众,达到耳提面命的目的.

3、声画分离.解说为主,画面为辅,声画两张皮,与其说是纪录生活,不如说是揭示思想、宣传观念.

二、90年代的纪录片

1、纪录过程.生活本身体现为一种过程,纪录片一般以时间为顺序去纪录正在行进中的、未知生活结局的过程,在跟踪过程中,会跟出人物,情节、故事,完成客观地再现真实生活的任务.

2、声画并重.纪录片纪录 有声有色 的世界,不忽视生活之声的纪录,这声音有同期声,当事人的现身说法,有现场声,是在屏幕上再现生活.

3、再现原生态.对真实生活不作太多的雕琢和粉刷,尽量保留原汁原味,记录带毛边的生活. 每周话题(思考题):

1、80年代和90年代的纪录片有何异同?

2、纪录片的观念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 第四讲 纪录片的结构 课时:3周,共6课........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