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lay 2019-12-06
继教网2011年国培计划 初中化学培训综述 第1期主编:何彩霞 编委:余丽蓉 本期目录 ? 专家团队

2 ? 热点聚焦

3 ? 作业选萃

7 ? 简报览胜

15 ? 学习感言

29 ? 编者的话

31 专家团队 何彩霞 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数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毕业.

长期从事基础化学教育研究和中学化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兼任北京市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指导组成员,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杂志编委.主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化学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化学新课程与科学素质培养》、《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书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 余丽蓉,中学高级教师,现在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任教,朝阳区化学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潜心研究教学教法,所带毕业班学生成绩突出,撰写的教学论文多篇获奖,并在全国化学教学核心刊物发表. 热点聚焦 学生化学概念学习的困难及其教学对策 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学习的核心内容,概念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并给予解决.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主要困难及其原因是什么?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有哪些?这些无疑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多角度看学生化学概念学习的困难 理解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关键,然而多种原因会造成初中化学学习中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困难. 从化学概念本体看,初中化学教学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概念,主要包括物质组成和构成的概念:如元素、分子、原子和离子;

物质分类的概念:如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

有关化学用语的概念: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方程式等.由于化学概念繁多,抽象;

特别是化学概念学习中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形成认知跨度,造成学生思维障碍.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看,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不能把握概念的本质或概念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缺乏认识化学学科研究事物的思维方法,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等,将会给学生学习化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应该注意,学生的日常概念会对科学概念的学习产生 干扰 .例如学习 混合物与纯净物 时, 学生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为依据,将纯净等同于 干净 、 洁净 、 澄清透明 、 卫生 、 无污染 等,不少学生就认为 洁白的雪花 、 澄清的石灰水 是纯净物. 从教师的的教学看,教师的不合理教学也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困难,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不少教师常常只关注自己怎么教、教了什么,学生应该记住什么,而很少考虑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该怎么学这部分内容?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会这些内容?教师不合理的教学具体表现是:忽视学生的已有基础和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处理简单化或复杂化;

认为概念教学就是要讲清定义,学生的学习只是简单的反复练习,不重视概念学习对促进学生思维和认识发展的作用;

不能依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对概念学习水平作出合理的定位;

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脱节等. 要解决学生化学概念学习的困难,一方面,教师要思考概念知识的教学价值以及教学过程的合理性问题;

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日常概念,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问题.

二、针对学生学习困难的教学对策 针对化学概念学习的不同困难,需要采取不同的对策. 困难1―― 化学概念抽象 ,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实验、

图表、分子模型)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形象化. 学生认识物质宏观现象相对比较容易,而对于符号和微观的学习常常感到困难.在初中阶段,有关物质构成与组成的一些概念,如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由于知识本身抽象,不能直接感知,难于理解,给学生学习化学带来很大困难,甚至无法在后续的学习中运用这些概念分析具体问题,如不了解分子和原子,就不能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看物质及其变化,就不能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等.为此需要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方法如实验、模型、图片、类比、推理等,使难以理解的概念直观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下述案例呈现的是 分子 概念的教学思路,从中可以看出实验、模型、图片等在分子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 分子 概念的教学思路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与素材 设计意图 感知微粒的存在 1)列举液体挥发、气体扩散等生活事例 2)观察碘升华、固体的溶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氨的挥发等实验 3)观察分子、原子的电子扫描镜图像 为学生搭建宏观现象向微观概念过渡的桥梁,让学生初步认识物质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 认识分子性质 对上述生活事例、实验现象和图片进行分析、推理,总结分子的性质特点 对宏观现象进行分析、推理,认识微观粒子的性质,揭示宏观现象的微观原因. 形成分子概念 1)结合电解水实验,应用分子模型,展示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的微观过程. 2)分析、比较反应前后不同物质(水、氧气和氢气)的化学性质. 从微粒的角度了解水分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认识分子、原子粒子的区别. 初步认识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用分子观点看问题 讨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空气和氧气的组成有什么不同? 你对混合物和纯净物有什么新的认识? 讨论2: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练习: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 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初步建立从微观分子的角度看物质及其变化的思维方式.会从分子的角度分辨混合物和纯净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学习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常见现象. 困难2―― 化学概念知识繁多 ,需要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结构化.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应用对比、分类等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类,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寻找知识间联系的方法,促进学生对所学化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可以用列表、绘制知识网络图等方法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化学概念通过上下位的分析、横向的比较,找出它们之间内在联系. 如复习物质的构成和变化时,以化学式为核心,让学生整理有关物质的组成、构成、分类、变化、化合价、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等知识,如下图: 困难3―― 化学用语难记 ,需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化学用语的本质中总结规律. 对初中学生来说很陌生的化学用语的学习,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化整为零、分散难点的策略.如从绪言课开始,教师可有计划地在每节课中出现与内容相联系的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学生学习化学用语,仅靠简单地机械记忆和默写是不行的,需要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总结化学用语的读写规律.例如在学习 化学式 时,按照上述 分散难点 的方法,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元素符号和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化学式该如何书写?有没有规律可循?在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硫粉、木炭、红磷、铁丝、镁条、铝条、氧气、氢气、氮气、氩气、氖气、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碳、氯化钠、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接着让学生将上述化学式进行合理适当的分类排列,并继续让学生总结化学式的书写规律和读法规律.这样的教学处理,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经历发现化学式读写规律的过程,掌握化学式的读和写.经历了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对化学式的理解逐渐深入. 在 氧化物 概念的学习中,也可采取类似的做法.先让学生写出学过的一些物质(氧化铝、二氧化硫、二氧化锰、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Al2O

3、SO

2、MnO

2、CO

2、Fe3O4;

接着要求学生讨论其元素组成、名称和写法上的共同特点,学生会惊喜地发现它们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它们的名称中都有 氧化 二字,在写法上氧元素符号 O 都写在右边并且是大写由此,学生很容易总结出 氧化物 的定义以及其读法和写法上的一些规律. 学生学习化学用语,不仅要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关键是学会用化学用语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名实结合,把化学用语与具体物质和具体的化学反应结合起来讲解,如把化学式的学习与具体物质结合起来,一个化学式就意味着代表什么物质,以及其元素组成和微观构成等,让学生从化学符号层面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使学生体会化学用语表示的意义. 困难4―― 宏观-微观-符号的关系复杂 ,要重视以典型物质及其变化为载体加强对三重表征相互联系的认识 . 看到这一杯水,你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的体会? 这是在 分子 一课的结尾时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了解学生是否以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有机融合的特有思维方式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某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情况. 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不能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形成,而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如以典型物质及其变化为载体,充分利用实验、模型、图片、多媒体等直观手段,突出符号的宏观与微观意义,挖掘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三重表征的作用,促进学生用宏观、微........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