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于世美 2019-10-25

一、 征文内容 以文学的形式, 反映地处祖国边疆的云南,

70 年来, 与伟大的祖国一 起, 走过的不平凡的历史征程, 创造的新的云南史诗.

要求作者以 我 的切 身经历、 感受、 眼光, 讲述 我 与新中国同行的故事, 描写具有真实性、 现场 感、 历史感的鲜活 云南记忆 , 以小见大, 反映一个伟大时代的精神内涵.

二、 征文要求 主要以散文、 报告文学、 诗歌、 文学评论为主, 要求内容真实, 主题鲜明, 具有文学性. 散文字数2500字以内, 报告文学5000字以内, 诗歌50行以内;

请用电子文档投稿, 并注明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征文 字样. 征文作品择优在云南日报 花潮 纪实 版和云南网、 云报客户端刊发.

三、 征文时间 2019年4月19日至2019年10月31日.

四、 征文评奖 征文结束时, 由省文联、 省作协、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和云南日报组织11 名专家, 组成征文评委会, 对刊发的优秀作品进行评奖, 评出一等奖2名, 奖 金各10000元;

二等奖5名, 奖金各5000元;

3等奖8名, 奖金各1000元;

特别 奖若干名, 奖金各2000元.

五、 投稿邮箱 1484007275@qq.com (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 花潮 之美 数十年前的一个早春, 桃红李 白按着节令的顺序, 开遍了滇东南 边陲小镇――我故乡的山野. 我踏 着这方黑土独有的倒春寒, 迎着两 代人

10 年煎熬的期盼而诞生―― 那时天蒙蒙亮, 树梢飘着轻微的 晨露. 我记忆中的家, 门前是一条古老 街道, 镶砌着青色石. 懵懂的年纪里, 我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孩童, 总爱伏 在自家土屋高高的门槛上, 观看街道 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父亲脚穿母亲一 针一线做的布底鞋, 身着补巴最少的 那件灰衣, 肩背上挂着一顶上过桐油 的笋叶帽, 从每个星期一早晨, 去几 十里外的村庄, 站在他民办老师的讲 台上. 于是, 每个周末, 我便成了站立 桥头迎候亲切身影欢呼的风景, 把目 光探向森林深处弯曲的道路, 真切地 开始了最初的期盼. 村里的河水清冽而明净, 可母 亲却被派去开挖新河. 这份机会, 乃 是我离开遍布田野飘扬的红旗, 偷 偷走向沙滩的淘气, 不知觉间, 我已 经练就出一身水性, 把水底滑溜的 泥鳅捉上来. 当我跨进学堂, 羞涩地听着老 师念完未交一元五角学杂费的学生 名单, 我的书名就夹杂在这些符号 中间, 那种贫苦与失落的心情, 暗暗 促成了心灵的长大和成熟. 我家不太宽的门口, 有一个街 市, 木板房的屋檐就租给别人, 用于 为少数民族同胞染制衣物. 时间一 长, 只见整个房屋都被溅成了斑斑 点点的黑色, 泛起黑光. 每次, 我看 着这间特别的老房子, 心情便会十 分沉重. 尽管如此, 当母亲一星期七 角地筹了两年租金, 要送我到远方 学习时, 我仍然万分恋惜这间破旧 的黑屋, 因为那里面住着我已经双 目失明的母亲, 营养不良而患肺病 的父亲, 还有年幼却不得不代替我 到遥远的山上找拾柴火的弟弟. 另一种颜色的土地, 将我正成长 的青春雕凿得深沉而早熟. 当我

20 岁从学校毕业回来, 家乡已变了样, 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 早已吹遍每个 角落, 石块道铺上了平坦水泥. 几经 磨砺, 我也铸就了一份创造的心情. 带着淡淡的失意, 挤上七歪八扭 的货车, 只身前往一个林区报到, 开 始工作. 这驻地除了机关五所、 区公 所和林区管理场, 就只有9户农户, 周围山上长满一坡又一坡绵绵无尽 的林涛, 长年透着湿雾. 这些, 都让我 鼓足勇气, 更加深知怎样料理生活, 怎样在不甘寂寞中走出困境. 回想生命的辛酸苦涩, 似乎一 切变化、 一点收获, 都融注着数不胜 数的心血和汗水. 数十年弹指一挥 间, 艰辛与苦涩陪伴着共和国的成 熟和骄傲, 我似乎悟出了命运的辛 酸, 其实也在酝酿着甘甜. 祖国给予 我的磨练, 其实是培育我的意志. 这 一切, 我将永远不可能忘记.

30 年前的新婚之礼, 我还居于

20 平方米的旧房, 布置好家具沙 发, 安上只能收看中央一台的 菲利 浦 彩电, 冰箱就只好搁到窄窄的廊 上. 时过不久, 做梦都在想的三居 室, 竟然成为现实, 只有

10 个视频 的旧电视, 只好又被淘汰. 而今, 被 称为 别墅 的带花园的近300平方 米住房, 我都已经住了十余年, 小汽 车几次更换, 老家的旧屋也在筹备 很久后, 开始动工重建. 这一切来得这样快! 黑房子已经 不再, 当妻儿在客厅里随电视情节而 喜怒哀乐的时候, 我端坐书房, 从数 千册书中啃食着人生最有趣的精华 与奥妙. 而一篇篇感悟人生、 记述旧 事的文稿得到编辑认可而刊发于报 刊, 作品集出了一部又一部, 我因此 获得几声喝彩. 然而我深知, 人生路 很长, 要留下一点后人可回味的东 西, 就一定要与我们身处的这个美好 新时代一起, 付出艰辛和奋斗. 如果说, 共和国的

70 年, 有我 陪伴成长的55年, 其中曾经捎带苦 叹、 彷徨, 那么也是我吸收和撷取营 养的最佳时期. 新时代已经来临, 我 虽然正在走向苍老, 然而, 共和国依 然年轻, 无疑更需要所有人发挥和 奉献. 伤痛虽不是一朝一夕可慰藉 抚平的, 然而不断追求和奋斗, 便能 让每个人把握坐标不偏移, 才能使 一个国家走向富强. 驻守在新的季节, 我怀念艰辛 又幸福的年月, 更憧憬新时代日新 月异的好时光. 一个山寨, 通公路的日子 此刻, 我看见年过半百的村长 从镇上赶回来, 他身后有一股风在飘 七上八下的心, 终于稳当落地 山寨要通公路, 这是哀牢山人的企盼 他忙着召集, 全村人安排事情 通公路的日子, 远离了偏僻 赶街不用半夜起床, 点着火把 公路, 赶走了落后 山寨与山外, 真实连在一起 村长在午饭后, 跑到家背后的山包上 寻找, 自豪的感觉 俯视溪水, 绿树围绕的山寨 他用智慧, 管辖一片新天地 路是山寨人的希望 路的指引下, 金灿灿稻穗 像在跳一场, 丰收的舞蹈 别了, 建档立卡户的老墙 面对一堵, 风烛残年老墙 破碎的影子, 终于离我远去 曾经背负苦难的山寨, 在天亮前 穿越时空, 虚幻成了记忆 黑色午夜, 成为河流打捞破损的网 我眼前崭新的房子, 身披温暖阳光 把漂亮身子, 置于哀牢山天空下 金色霞光, 溪水环绕 女人洗衣, 柿子树上火红的果子 一群孩子, 在树下画着家园 蓝天、 飞鸟、 溪水、 花草, 它们在此相遇 走在宽敞的院子, 阳光遍地 生活的美, 不只是他的一家 一个年轻女人, 站在平顶房上 菜刀使劲宰割, 鲜红火腿 她的身影, 点亮了山寨早晨 姚安套肠, 有滇中第一肠之 美誉. 套肠, 又名圈圈肠、 千层香, 为猪肉类腌制品. 因其用料考 究, 制作工艺特殊, 与姚安坝子 的温度、 湿度及水土密切相关, 所以, 仅在姚安坝子里加工食 用, 为姚安县独有, 故被外界冠 以 姚安 之名, 称姚安套肠. 解放前, 肉类紧缺, 只有大 户人家才有条件加工套肠, 因而 也只有少数富人及达官显贵能 品尝到套肠的美味. 解放以后, 人民生活有了改善, 养猪的多 了, 一般人家也开始加工少量套 肠, 但仅限于待客或自食, 被视 为奢侈食品. 改革开放后, 人民 生活富裕, 猪肉市场繁荣, 姚安 套肠所蕴含的商机, 被越来越多 的人看好, 套肠加工制作, 也就 成了一门致富发家的手艺. 于是, 套肠加工的小作坊及餐馆, 逐渐多了起来. 套肠加工, 是一门古老的传 统手艺, 秘不外传. 外界所能了 解到的, 无非是小肠要用新鲜的 猪小肠, 然后佐以适量的精盐、 辣椒、 花椒等配料进行加工制 作. 猪小肠, 必须是带膘衣的那 种. 猪小肠的清洗, 也很讲究. 清 洗翻肠自不必说, 单用麦面搅拌 抓捏搓揉这道工序, 就让人受不 了, 何况还要反复2至3次, 达到 水清无味方可待用. 当中, 还有 一个诀窍, 就是不能过多清洗, 否则套肠味苦. 但也不能少洗, 否则异味难净. 这个要凭经验判 断. 灌填前, 须将小肠重新翻回, 然后上佐料, 之后再翻回原样. 灌填时, 用小肠的一........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