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iaoshou 2019-10-21
杭州桃源岭, 一个我难以忘怀的地方.

儿时, 我在西湖小学读书, 放学以后, 植 物园便成了我玩耍的地方. 那时进植物园不 需要门票, 一到周末, 小伙伴们便成群结队 地去植物园. 特别是阳光明媚的春天, 园中满 山遍野的树木花卉, 漂亮极了. 有一次, 有位小朋友对大家说: 植物园 后的山岭下, 有一片桃树, 长着许多桃子. 我 们一听, 就起了好奇心, 来到那片长满桃树的 地方. 他指着这片缀满果实的山岭说: 这里 就是桃源岭. 那时, 桃源岭尚未开发, 玉泉寺庙后面有 条泥泞小路, 一直通向桃源岭南麓山脚的几 间破败茅屋. 一路上, 还有不少树木、 水塘, 塘中有着碧绿的池水, 水草映在晶莹透澈的 水中, 一大群一大群黑色的蝌蚪在水草中游 来游去, 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于是, 大家找来了些瓶子, 灌满水, 将池 中瓢来的黑蝌蚪放在瓶中. 我们望着瓶中窜来窜去的蝌蚪, 开心极 了. 大家舍不得丢掉, 将瓶中的蝌蚪带到学校 里玩, 未料, 这一下, 就 惹祸 了. 有一天放学, 老师特别将我们这批 顽童 集中起来, 几位班主任都来了, 他们说: 有家长反映, 学校 '

管'

不住小孩, 放学了 , 不回家, 竟敢跑到桃源岭去 '

捣乱'

, 抓蝌蚪, 这样危险的事情都敢做? 教导主任厉声问道: 是谁带的头? 小朋 友们吓坏了 , 谁也不敢多说话. 自此, 课后同学 们再也不乱跑了 , 放学后乖乖地回家做作业. 时钟拨到年初, 我凑巧做西溪路调研课 题, 桃源岭亦在寻访范围之内, 鬼使神差, 又 一次故地重游. 我阅读了桃源岭的相关资料, 桃源岭位于 灵峰山南边, 古称驼苑岭, 以其峰脊宛若驼肩 而得名. 此地方圆十里, 桃树遍布, 溪流环绕. 阳春三月, 岭上桃花盛开, 游人至此踏青 赏景, 成为一方旅游天地. 古人将桃源岭喻为陶公之桃花源, 一个 渔郎迷津的世外桃源. 有 《桃源岭》 为证, 曰: 桃源岭在西溪之东, 方井之南. 落花流水, 鸡犬桑麻, 宛如渔人问津处, 中有禅僧觉空, 隐 于天竺四十余年, 顺舟久宿伴云居. 落花流水 出山清, 疑有秦民避世耕;

松径客寻天竺近, 草 庵僧伴白云横;

一湾碧涧秋蟾映, 几树红桃春 鸟鸣;

又恐渔郎迷旧路, 破云开岭放人行. 从位置上来说, 桃源岭分南、 北山麓, 北边又称桃源坞, 现在是杭州青春宝集团有 限公司所在地, 它的旁边还有杭州啤酒厂 , 酒 厂就是利用桃源坞的优质矿泉水生产味道甘 醇的西湖啤酒. 南麓, 则是杭州植物园;

岭下 方, 现有灵溪隧道. 那天, 我们由桃源岭北麓的灵溪隧道北 口数米处登山, 也就是青春宝公司后面的桃 源坞的入口处, 那里有条泥石小路直通山顶, 路边有个指路牌, 大家按路标所指方向, 沿着 这条杂树横生、 荒草障目的小径攀到岭脊. 此时, 远处北高峰上传来悠悠的寺院钟声, 恍 若有几分时光倒流之感. 举目望去, 岭上有条青石板小路沿山脊的 高低起伏蜿蜒而行, 果然很像骆驼背脊;

向 导指着那条道路, 说道: 此路就是近年新筑 '

西山游步道'

的一段. 从前, 山上没有路, 只 有条人踩出来的黄泥小径, 所以, 村民干脆叫 它 '

黄泥岗'

. 说到黄泥岗, 他又讲了一个故事, 古时, 岭下有一名姓张的汉子, 家中无法揭锅, 被 逼得走投无路, 急切之下, 横下一条心, 拿了 一把柴刀, 守候在驼苑岭上. 约摸过了一个时 辰, 有位老者慢步走上岭来, 只见此人背着一 个钱褡子像是收账回来. 张姓汉子跳出来, 大声喊道: 来者留下 买路铜钱一枚, 让我过个年关, 否则, 休怪刀 下无情! 老者见状, 不慌不忙从钱褡中取出 一串铜钱, 递上. 张姓农户接过铜钱, 数了一 下, 竟有二十枚之多. 他叫住老者, 说道: 我家过年, 吃碗饭, 只须一枚铜钱, 足矣. 余下的, 请收回. 老汉说道: 余下的铜钱,还请壮士收 下, 日后做点小本营生, 切不可鲁莽打劫. 此时, 张姓农户才想起, 忘了问老者的大名, 又 大声喊道: 恩公, 请留尊姓大名, 以为来日 图报! 只听得老者远远说道: 在下姓陶. 说毕, 便自行下山而去, 不见踪影. 数十年后, 张姓汉子做生意小有积蓄, 手 头颇丰. 一日, 他将妻儿叫到身边, 说道: 吾有一 心愿未了, 乞望照办. 这些年来, 我一直在寻 找一位陶姓恩人, 只是不知下落, 难以报答. 近来身体欠适, 想在驼苑岭上遍栽桃树, 以报 昔日陶公搭救之恩. 十余载后, 驼苑岭上, 十里山脊遍栽桃 树, 每到春暖花开之时, 云蒸霞蔚, 成为一方 胜地. 日久天长, 人们便将驼苑岭改称 桃源 岭 , 一直流传至今. WEST LAKE NEWS 2013年1月15日 责任编辑:程子健 张珏西子苑 文化西溪谷 横舟卧雪 记忆中的桃源岭?庐上雁 西子苑现在灵隐、天 竺一 带的山,过去统称武林山. 常言 物华天宝, 人杰地 灵. 世上名山不计其数, 但当得上 地灵 二字的, 恐怕无逾此山. 而谈起杭州 的水井,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灵隐、天竺 的井, 他们现在还好吗? 为此, 作了一次 次寻访, 写下了这篇小文. 以灵隐寺而言, 目前尚有东、西两 井.西井在罗汉殿后,为近年所建, 井 圈上有本寺方丈木鱼法师所题的 娑罗 井 三字, 井上有亭覆盖. 娑罗 为树 名, 印度名木, 高大坚实, 当年佛祖即在 两棵娑罗树中间涅. 今以 娑罗 为井 名, 恐有 饮水思源 , 追思佛祖之意. 东井在大悲殿左侧廊下, 井圈为石质六 角形, 完好无损, 上覆量身定做的白铁 井盖. 据寺内最年长的继云法师相告, 此井年代无考, 无名, 亦无故事, 这或许 正是直指本心, 一切无可言说的禅宗本 色. 永福寺就在灵隐寺右, 只隔了一条 通往韬光的法云弄.此寺为近年重建, 已不见旧时水井. 寺内伙房前曾深挖一 井而终不见水, 现在完全依靠自来水. 据 告山中水源渐 趋枯 竭,虽韬光亦不 免, 实堪忧虑. 永福寺附近即为法云古村, 为杭州 最古老的村落. 一条小涧贯村而过, 目 前涧水若断若续, 流量不大, 经灵隐寺 前, 沿飞来峰而下,至河涧桥与天竺涧 合流而东为金沙涧. 目前全村正在大规 模整修, 因不见原住居民, 询之工匠, 皆说不见有水井.唯指靠近永福寺的涧 底, 有一泓清泉, 汨汨而涌, 流入小涧. 因悟 井有泉 则活之 理,此泉当善加保 护, 他日可为法云名井, 为众生造福. 不可理解的是最新评定的208口杭 州古井名录中, 天竺三寺之井竟然不在 其中, 难道千年古刹, 竟无一井可选? 其实, 下天竺法镜寺就有一口圆形 大井.井圈由水泥做成, 外沿直径约有 一米.因寺内近年已有自来水, 故井已 不用, 但上有能活动的薄铁盖板, 保护 有加, 不毁不弃, 随时可用. 沿山溪西行而上500米即到中天竺. 相传三国时期印度高僧宝掌东来弘法, 自称是东周威烈王(前425~前402)时生, 已有673岁. 出世时, 左手紧握成拳, 握有一颗熠熠生辉的宝珠, 因名宝掌. 南 朝梁 武帝时云游至此,看中天竺之 胜, 便在此筑庵,就是现在中天竺开山 之始.附近尚有一座小石拱桥, 传说为 宝掌所建, 历史不记, 也算是一段不可多 得的佳话. 宝掌在唐显庆二年(657)去世, 自述来中国400个春秋, 寿命已逾千 岁, 超过传说中800岁的彭祖, 故人称千 岁和尚, 寺后尚存千岁岩. 与如此神奇人 物有关的井, 虽有千岁之说, 但凡人实难 想象, 然古井为寺中旧物, 遗迹宛然, 使 人不觉浮想连翩, 亟欲一睹为快. 多亏寺内法师引导, 原来这口井在 大殿左侧的山岩旁, 目前正在整修, 井 边堆满泥石.揭开井口的木板下视, 井 呈方形,水量充沛, 宛若深池.承本寺 方丈惟尘法师相告, 这是中天竺法净禅 寺唯一的一口井, 也就是传说中已逾千 年的宝掌井. 有关史料虽不多, 但东瀛日 本佛学研究生常来本寺探寻遗迹, 可见 宝掌井在日本佛学界已是名声在外, 想 必不乏记载. 平心而论, 彼国对文物的 保护与重视, 真值得好好借鉴. 当年恢 复径山寺, 寺的建筑图样就是从日本找 到的. 因为他们还保存着当年留学径山 寺的日本僧人所写的书, 其中连一草一 木的位置都有详细的记载, 故法师决心 要把这已逾千载的古井维护好.在方丈 室中, 惟尘法师拿出修井的蓝图, 为笔 者详加解释.此井因傍岩而凿, 泉从岩 壁而非地底而出, 故井壁的防护相当关 键. 当时计划在井的四周, 也包括井底, 皆分粗砂、细砂、 棕丝加木炭做成三成 防护, 宛如一个热水瓶的内胆.地上则 用黄泥铺垫, 以防地雨水渗入.因受良 渚古井的启发, 井壁用金丝楠木叠架而 成.整修完工后, 宝掌古井成法净禅寺 一处不可多得的景点, 流传后世. 最后的一个收获是在上天竺法喜 寺.此寺于五代吴越国, 以一尊神木观 音而闻名遐迩.法喜寺的观音当年关 系到国运民生, 祈雨求晴, 传说无不灵 应.故自宋元以来直至明清, 历代帝王 来此寺进香的, 人数之多, 一时无二. 至 于寻常百姓, 凡遇大士诞辰与其他香市 时节, 四方云集, 香火之盛, 不下普陀, 天竺香市 曾为西湖十八景之一, 至今 其盛如故. 灵竺访井记?朱祥林 摄影? 寒江雪 话说 丢书 水仙 ? 边剑霞 ? 蔡明明 书, 是不会走路的, 书架也够大, 足够有它们的 容身之地. 但是, 不知道为什么, 曾经在心里留下过 一些痕迹的书籍就这么被 丢 了. 最起初, 书的离开当然是因为被借走了. 可是, 因为 书非借而不看也 的美谈, 使得借书一说变得 特别振振有词. 不管这本书的内容有多精彩, 不管这 本书的包装有多精致, 不管这本书对自己有多大的意 义, 不管自己内心有多不舍, 还得假装满心欢喜地借 出去.最让人纠结的是, 书借出之后, 基本上是 有 去无回 的.原因无外这几个: 或者, 读书人, 都爱 书, 很多时候都舍不得在喜爱的书籍上写上自己的名 字, 也不愿做任何标记;

又或者, 自己文绉绉地在该 本书上, 写上了自己的一些理解、 心得, 署名的时候不 忘签了个带着文艺范还有点个性化的别名, 类似 雨 点儿 之类的, 时间久了 , 借书人也不知道该还谁了. 当然, 最主要是因为借书的人, 也爱书, 或因琐事的 忙碌忘了还书, 或者书在他手中继续被转借了. 于是 乎, 书就这么丢失了. 书丢失了, 不会立刻想到.起初, 书被借了, 我 也只是惦记着我的爱书被借了, 绝对没有丢失感. 时间久了, 自己便真的忘记了. 突然........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