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思念那么浓 2019-10-14
专栏 读/写/闲/笔专栏 创/作/手/记主编 胡万俊 责编 陈广庆 视觉 黄明强 图编 张路 制图 黄明强 责校 蒋国敏 两江 R 重庆好酒老码头 热线

电话:023-65580061 晒稿会

网址: sgh.

cqwb.com.cn/index.php 投稿

邮箱: cqwbfk@163.com 慢生活・ 专栏 2019年5月23日 星期四

10 慢新闻深阅读 让生活慢下来报告文学创作必须认真倾听社会共 识.所谓社会共识, 是指人们从公共价值 系统出发而形成的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是 非评价.这是作品引起读者共鸣的关键. 观点非常正确, 但要把准 社会共识 有时是困难的.因为有一些 社会共识 , 是 建立在片面偏颇未见科学的普遍认知上 ――一些本身具有极大 话题性 的事物, 经 由媒体反复报道、 不断渲染以后, 其中的某一 面被渐渐放大, 继而在人们眼中形成了某种 固有的印象, 贴上了 标签 .比如, 中国科 学技术大学 少年班 .

2018 年初夏, 我接到中国作协发来 的 创新报国

70 年 报告文学选题表, 在 一大堆显赫人名和一看就很 高级 的选 题的重围中, 一眼就看见夹在其中并不算 显眼的 中科大少年班 , 我没有犹豫便选 了它,尽管这个选题并不新鲜―― 从1978 年开始, 每年 开学季 和 毕业季 , 都伴随着媒体争先恐后的报道.从家喻 户晓的 神童班 , 到引起一片哗然的 宁 铂出家 事件, 再到 揠苗助长 的争议, 再 到当下几乎 一头倒 的对 超常教育 的 质疑.如今, 在每个 开学季 和 毕业 季 , 网络上依然活跃着各种特稿, 依靠十 余年来变化不大的话题赚取点击量. 社 会共识 似乎也偏向了舆论的一边. 你是要去那个专门培养 '

神童'

的 '

少年科技大学'

采访吗? 出行中科大前, 有人这样问我. 我一直是对中科大 少年班 感兴趣 的.我出生于

1979 年, 成长伴随着国家 轰轰烈烈的 四化建设 , 眼见周遭一切对 科学教育的渴求.历经挫折的父母纷纷 把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 读大学 是显而 易见的一条成才之路, 年龄越小越好, 家 庭需要, 国家需要.所以我深信, 中科大 少年班 的出现, 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 其后的发展, 则与我们的时代息息相关, 甚至可以由此探究四十年来我国高等教 育改革历程.我亦深信, 自己一定会有新 的发现, 因为我要 解密 的, 是在现下 社 会共识 之外的一些东西. 我去中科大的时候, 适逢

60 年校庆 也是 少年班 40年, 时机确实很妙.收获 的金秋, 即将品味校友欢聚的甘美――中 科大的校友, 不少是国内顶尖科学家和企 业家, 还有成长中的青年才俊. 我采访到很多专家教授, 他们谈笑风 生, 态度和蔼可亲, 但也透着高级知识分子 实事求是的坚持, 或者说是执拗.原常务 副校长辛厚文教授在访谈结束后, 便行色 匆匆地离开, 甚至没等我对他说声谢谢. 待我收拾好访谈资料, 追出门, 只见一个蹒 跚的身影刚刚从螺旋式的楼梯里消失.他们, 都与中科大的出身和气质相吻合.他们, 培育了众多延续血脉特质的校友. 中科大, 其建立初衷就是为 两弹一 星 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培养后备人 才.1958年中科大的诞生, 甚至被称为 我 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这所 大学聚集了当时国内各科技领域的精英泰 斗: 钱学森出任中科大力学和力学工程系 主任, 华罗庚是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主 任, 贝时璋则为生物物理系主任…… 中科大自诞生之日起, 便与国家的前 途命运主动相连, 然而前行之路并不平 坦.1970 年, 大学从首都北京迁至安徽 合肥, 面对师资与硬件、 平台的巨大损失, 几乎一切 从零开始 .1978 年, 全国科 学大会举行, 向科学进军 的口号深入人 心.百废待兴, 人才成了国家发展的关键 问题, 快出人才, 早出成果 是举国上下 的共同愿望.同年, 中科大创办了国内第 一个少年班, 积极探索 超常教育 , 为国 家和社会培养少年英才. 一所 超级大学 因为 少年班 重新 复活 .20 世纪

80 年代, 中科大在中国 高校中独领风骚.八九十年代, 报考中科 大的省 (市、 自治区) 理科高考状元一度达 到16 个.时至今日, 少年班 依然是中 科大的 教学改革试验田 、 特区 , 学生 入校自主选择专业 这一创举也是率先从 少年班 开始的.四十年来, 少年班学 院 共毕业四千多人.近六年, 已有

5 名 少年班 校友先后被评为院士, 优秀者如 张亚勤、 庄小威、 钟扬、 陈云霁、 陈天石兄 弟、 尹希、 曹原等人.

2018 年3月5日, 世界顶尖学术期刊 《自然》 杂志等不及杂志排版, 就在其网站 推出了两篇文章, 同时配文评述这一重大 研究成果.两篇关于石墨烯超导的重大 发现, 第一作者均为毕业于中科大 少年 班 的曹原.12 月18 日, 《自然》 发布了

2018 年度科学人物,

1996 年出生的曹原 登上榜首.紧接着, 《人民日报》 新媒体工 作室做出特稿 《曹原有多牛? 》 , 一时间网 友点赞刷屏. 诚如中科大何昊华老师所说, 少年班 出来的人, 不管多大年纪, 都有一种属于少 年的活力与朝气, 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 访谈让我了解到建班源起的多面性, 以及对富有争议的人物更客观的还原.我 认为, 少年班 , 是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对年 轻科技人才的渴求, 是近半个世纪前南迁 合肥面临诸多困境的中科大师生对于未来 的抉择和探索, 本身并不与任何功名以及 揠苗助长 的思维挂钩. 更重要的是, 少年班 是对客观存在 的早慧少年 因材施教 的大胆尝试. 在中科大, 我见到了 少年班 刚入学 的学生们.有14岁, 直接从初二 跳 进大 学校园的小小少年, 旁听半年高三课程直 接参加高考得了640多分, 精通英语, 会拉 小提琴.有 长江学者 的小孩, 15岁, 记忆 力极好, 五六岁翻一遍 《人体医学百科》 , 便 能记下人体206块骨头的名称与位置, 初 中时写的东西就常发表在文学刊物上. 生源优良是现今中科大 少年班 的 一大特质.有老师在课堂上做过小调查, 让父母职业为教师或工程师的学生举手, 发现超过 70%的 少年班 学生出身于这 样的家庭. 目前, 少年班学院 一个年级约有学 生300 人, 由三部分组成, 分别为最早针 对早慧少年设立的 少年班 , 要求考生年 纪在

16 周岁以下;

针对高考成绩优异的 学生、 仿照 少年班 模式开办的 教学改 革试点班 , 对年纪不设限;

以及成立于

2010 年, 通过先面试后高考录取的创新 试点班, 入学年纪放宽至

17 周岁.传统 少年班 人数维持在每届

50 人左右, 教 学改革试点班有100余人, 人数最多的是 创新试点班, 超过200人.传统意义上的 少年班 , 反而成了整个少年班学院人数 最少的群体.现在的 少年班学院 , 绝大 多数是

15 到17 岁的学生, 这也许出乎大 众的意料. 采访中, 少年班学院 院长陈D一再 强调: '

少年班'

只是提供一个平台, 让已 经有能力并且准备好上大学的人能到这里 学习. 这大概就是 少年班 的价值所在. 或许应该这样理解, 少年班 是我国 教育改革的产物, 是高等教育的 试验 田 .在高等教育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 下, 少年班 探索培养超常人才规律和进 行高等教育改革, 通过适当的超常规的教 育, 可以早出人才、 快出人才、 多出优才, 无论于国于民, 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教育价 值和社会意义.这正是我所认知的 社会 共识 . ( 作者系重庆市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 幺儿乖乖, 先 吃嘎嘎 , 再吃菜菜 …… 喂幼儿吃饭, 总是要又哄又诓的, 特 别是遇到了挑食的幼儿, 更是威逼利诱全 都要用上.如此费心费力, 无他, 只是为 了让幼儿吃饱吃好, 荤素搭配, 营养丰富, 利于茁壮成长. 所以说, 偏食, 不用营养学大师滔滔 不绝地告诉我们, 都明白这是不健康的饮 食习惯. 读书是吸取精神食粮, 与饮食有类似 之处, 如果偏食, 同样会造成营养不良. 非常不幸, 在阅读上我就患有偏食 症, 而且还比较严重. 之所以患上偏食症, 并非缘于我有挑 食的毛病, 恰恰相反, 是因为根本无法挑 食.自识字读书开始, 可供阅读的书籍就 十分有限而且品类单一, 换句话说, 基本 上限定了只能读某一类书, 没得挑没得 选.在许多中外名著都被视为毒草列为 禁书, 凡谈情说爱和表露个人情绪都被扣 上小资产阶级情调帽子的年代, 能够读到 的书, 其主题或基调几乎都贯穿着 斗争 二字: 抗日、 剿匪、 抓特务、 抗美援朝…… 即使是品类单一的这类书, 在当时的穷乡 僻壤, 也是极其稀少, 难得一读的.记得 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 好像是描写解放战 争的 《边城风雪》 , 是父亲借回来藏在枕头 下, 趁他不在家的时候, 我偷出来先睹为 快的.当时读得津津有味, 而现在回想 起, 故事情节和主人公都已经模糊得没有 一点印象了.随后读的当代小说是 《林海 雪原》 和 《红岩》 , 偷偷摸摸读的旧小说是 《水浒》 和 《三侠五义》 , 偶尔读到的一本国 外小说是 《牛氓》 , 凡此种种, 几乎反映的 都是革命、 战争以及正邪势不两立的内 容.当然, 更多的有关斗争的内容, 来自 于翻看的一本本连环画. 精神食粮的稀缺, 再加上种类的限 制, 闹饥荒和营养失衡, 是确定无疑的. 更为严重的是, 由此产生的后遗症.读大 学时, 可读之书丰富多彩了, 除了阅览室 里每月更新的无数文学期刊可以任由翻 阅, 图书馆里还有许多中外名著和非名著 可供借阅.如此丰盛的精神食粮, 却使我 感到了极大的不适应, 就像一个长期啃窝 窝头喝野菜汤的人, 突然面对一桌满汉全 席而不知如何下筷子一样.不由得想起了 一个笑话, 有一个叫花子畅想若是自己当 了皇帝, 馒头一顿要上几大筐, 一定要管饱 管够!贫穷限制了他的想象力, 另一种贫 穷也扭曲了我的阅读力.尤其是读外国的 小说, 感觉异常别扭.非黑即白, 不好即 坏, 是之前单一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养成的 评价体系, 因此, 捧读外国小说, 读着读着, 常常有意无意地都会用这种二元对立的标 准去硬套多元化的外国小说人物, 而往往 又不能简单地对应得上.一旦套不上, 是 非好坏判断不准, 便感到十分困惑, 纠结之 中, 不仅影响了阅读的速度, 更影响了品味 的享受, 有时甚至........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