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5天午托 2019-10-13
前言为提高青岛市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水平, 夯实产业基础,完善服务功能,塑造风貌特色,优化生态环 境,提升生活品质,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力量,深入 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在广泛征求相关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是:1 总则;

2 编制依据;

3 术语;

4 空间形态与用地布局;

5 产业发展与布局;

6 公共设施;

7 道路交通;

8 生态环境;

9 文化与风貌;

10 市政公用设 施;

11 环境综合整治;

12 防灾设施. 主编单位: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王天青 吴晓雷 毕波唐伟冯启凤 王伟 孔令忠 何剑峰 邓秋全 主要审查人:陈勇林丽萍 孙宪阁

1 目录1总则.1

2 编制依据.2

3 术语.3

4 空间形态与用地布局

5 4.1 空间形态.5 4.2 用地布局.6

5 产业发展与布局

8 5.1 产业发展.8 5.2 产业布局.9

6 公共设施.12 6.1 总体要求.12 6.2 行政管理设施.12 6.3 教育设施.13 6.4 医疗卫生设施.13 6.5 文体科技设施.14 6.6 社会福利设施.14 6.7 商业服务业设施

15 7 道路交通.16 7.1 总体要求.16 7.2 道路等级.16 7.3 道路断面与线行

17 2 7.4 慢行交通.17 7.5 交通设施.18

8 生态环境.19 8.1 总体要求.19 8.2 绿地景观.20 8.3 水体景观.21

9 文化与风貌

22 9.1 总体要求.22 9.2 历史文化.22 9.3 建筑设计.23 9.4 街道空间.25 9.5 公共中心.27

10 市政公用设施

29 10.1 总体要求.29 10.2 给水工程.29 10.3 排水工程.30 10.4 供电工程.31 10.5 燃气工程.32 10.6 通信工程.32 10.7 供热工程.33

11 环境综合整治

34 11.1 环境卫生整治.34

3 11.2 建筑立面整治.36 11.3 户外广告整治.36 11.4 招牌整治.37

12 防灾设施

39 12.1 消防工程.39 12.2 防洪工程.40 12.3 抗震工程.40

1 1 总则 1.0.1 为加强对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 导,提升小城镇发展水平与质量,特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青岛市行政区域内特色小镇和特 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 1.0.3 本导则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加 强规划理念创新,探索 多规融合 的规划编制模式,突出 新技术、新方法在建设中的应用. 1.0.4 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除符合国家 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外,还应满足本导则要求.

2 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8) 《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7) 《镇(乡)域规划导则》 (建村〔2010〕184 号) 《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 (建村〔2016〕

147 号) 《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 (建村z2017{

144 号) 《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 见》 (2017) 《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发 改规划) 〔2016〕2125 号) 《青岛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稿) 》 (2017) 《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意见》 (青厅字 〔2016〕

40 号) 其他国家、山东省、青岛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政策、文件及相关规划

3 3 术语 3.0.1 镇域 镇人民政府行政的地域. 3.0.2 镇区 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发展区. 3.0.3 特色小城镇 指拥有几十平方公里以上土地和具有一定人口经济规 模、特色产业鲜明的行政建制镇. 3.0.4 特色小镇 指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 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是以 产业为核心、 项目为载体、 生活生产生态相融合的特定区域. 3.0.5 公共设施 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属于社会公众使用或 享用的公共建筑或设备及其对应的公共用地,包括公共管理 与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等. 3.0.6 风貌 指民俗民风、文化传统与地形地貌、地理特征的融合, 是依托镇物质形态而反映出来的精神气质,是自然和人文景 观的统一性和独特性的结合,是地域文化在人居环境上的展 现.

4 3.0.7 街道 指在城镇范围内,全路或大部分地段两侧建有各式建筑 物,设有人行道和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道路. 3.0.8 防灾 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 起的次生灾害,对城镇居民生活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 害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5 4 空间形态与用地布局 4.1 空间形态 4.1.1 应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顺应自然、显山露 水、灵活多样,注重对山、水等外部环境的整体保护,实现 规划建设与山水环境和谐统一. 4.1.2 应融合人文历史等要素,尊重当地生活习俗与 群众意愿,延续城镇传统肌理、空间格局与布局模式,注重 特色塑造. 4.1.3 整体格局应有典型特征,突出差异性,提倡形 态多样性,彰显独特魅力,打造个性风格的形态与结构. 4.1.4 宜紧凑布局,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宜采用团块 状布局形态,以组团式布局模式为主,适度控制组团规模. 临近山体、河流水系、海域的小城镇,充分利用地形特征、 自然水体和岸线形态等,可采用带状布局形态. 图 带状布局模式概念示意图 4.1.5 建筑布局应顺应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形地 貌特征,维持原有街巷肌理和建筑风貌.

6 4.1.6 建筑布局应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宜采用院落 式、自由式、组团式等形式,避免单调乏味的行列式. 4.2 用地布局 4.2.1 应避免把城市规划的布局方法简单运用到小城 镇,充分分析小城镇的差异性,探索具有小城镇特色的建设 模式. 4.2.2 要突出 多规合一 理念,编制产业规划、空 间规划等规划,提出特色小镇客厅、公共服务平台、景区化 建设措施. 4.2.3 应强化功能分区,突出组团发展,明确各组团 的主导特色功能, 强调各功能组团有机融合, 打造结构清晰、 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空间与功能体系. 4.2.4 突出生态间隔与绿化走廊建设,保护镇区内部 的自然山体、水体等资源,充分利用水系、地形、道路实现 对功能组团的分隔. 4.2.5 不宜大规模平整土地、切削山体,避免对山水 等自然风貌的遮挡和建设性破坏,预留水体、道路等视线通 廊. 4.2.6 要体现生产、生活、生态 三生融合 ,强化产 业功能区与居住区、 综合功能区的衔接, 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提升发展活力. 4.2.7 鼓励综合开发,引导打造集商业、休闲、文化

7 等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突出紧凑开发模式,宜适度集中设 置广场、绿地等公共开敞空间和停车设施. 4.2.8 坚持 功能复合、用地集约 的原则,突出复 合用地与叠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2.9 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鼓励有条件的小城 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2.10 特色小镇规划用地面积宜控制在

3 平方公里左 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宜控制在

1 平方公里左右,旅游、农 业类等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 4.2.11 市级及以上特色小镇要达到 3A 级以上景区规 划建设标准,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达到 5A 级景区规划建 设标准. 4.2.12 特色小镇应规划建设小镇客厅,集中展示小 镇产业、文化、生态特色,提升小镇形象.

8 5 产业发展与布局 5.1 产业发展 5.1.1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发展应融入区域产业 格局与分工体系,实现产业错位、互补与协调发展. 5.1.2 坚持产业建镇,充分依托区位、资源禀赋、比 较优势以及核心产业项目,挖掘本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 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做强做精主导产业,打造具有持续竞 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防止千镇一面,培 育特色专业镇,建设特色产业重镇、富镇、强镇. 5.1.3 充分利用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市新旧动能转换、 腾笼换鸟 等契机,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与次中心城市的产 业转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逐步提升战略性新兴 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在产业体系中的比重,加快新能源、新材 料等产业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 5.1.4 按照 一镇一业 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 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每个小城镇打造 1-2 个核心突出、具 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供应 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5.1.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提高美丽乡村达标覆盖率.

9 5.1.7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提升服 务业在产业体系中的比重. 5.1.8 特色小镇应实现产业 特而强 ,聚焦重点优势产 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及地域特色产业,按照产业提升、文 化创意、生态旅游类型,延伸完善产业链,推进产业集聚、 配套和融合发展.

1 产业提升类主要发展智能家电、海洋装备、海洋生 物、信息经济、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电商物流和高端 制造等重点产业.

2 文化创意类主要发展茶叶、油画、葡萄、酿酒等历 史经典、时尚产业,注重文化传承与旅游、时尚产业结合, 实现产品生产制造与文化内涵融合.

3 生态旅游类主要发展旅游、健康、环保等产业,注 重生态旅游与健康、 环保产业结合, 充分挖掘生态文化内涵, 做精做优生态旅游产品. 5.1.9 严格禁止在小城镇发展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 特色旅游镇、历史文化名镇、位于水源地周边的小城镇,应 严格限制二类、三类工业项目;

位于大沽河沿岸的小城镇, 应严格控制工业类型. 5.2 产业布局 5.2.1 应融入全域产业布局体系,因地制宜布局适宜 的产业.

10 1 临近城市的小城镇,尤其是重点镇,应积极引导高 端要素集聚,鼓励发展为之配套的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

2 位于或临近旅游风景区的小城镇,鼓励发展生态、 休闲和观光旅游业.

3 位于蓝色硅谷产业集聚区、海岛及近海海域产业集 聚区等蓝色产业集聚区的小城镇,重点发展蓝色经济产业和 服务业.

4 位于现代制造业走廊的小城镇,重点布局面向内陆、 服务山东半岛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

5 位于大沽河沿岸农业产业区的小城镇,重点发展现 代高效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型农业.

6 其它农业型小城镇鼓励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 设施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 5.2.2 应统筹安排产业用地指标与空间布局,实现产 业集群化发展,引导产业适度集聚,鼓励产业向园区集中,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形成结构清晰的产业功能区.并宜预留 一定的产业发展空间,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 5.2.3 新建工业项目应按类别集中分类布置在规划的 园区,应紧凑布局,协作密切的生产项目应邻近布置,提升 集聚规模与效益,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现共建共享. 5.2.4 强化重点产业园区的产业引导与控制,提升规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