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yn灬不离不弃灬 2019-08-11
浙江工人日报 ZHE JIANG WORKERS'

DAILY 星期 特刊 2017年12月9日第1197期 周六出版 总第10812号 国内统一刊号: CN33―0018 邮发代号: 31―2 热线电话/传真: (0571)

88852349 88860470 电子版: www.

zjgrrb.com E-mail:alan0104@163.com 地址: 杭州市余杭塘路

69 号12 号楼

109 室 邮编:

310012 通讯员王国海 宁波 拎包裁缝 外出谋生, 成名于上海, 而后蜚声海 外. 当年, 国人称外国人为红毛, 为外国人做衣服的裁缝 就被称为 红帮裁缝 . 红帮 之名由此而来. 见证重要历史的珍贵展品悉数亮相 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红帮文化艺术馆

300 平方米的展厅里, 关于 红帮与北京 的展览正在进行, 展 览将持续到

12 月15 日, 展品

71 件, 其中近

30 件服装.众 多与红帮裁缝相关的珍贵物品悉数亮相, 包括毛泽东、 周 恩来等领导人所穿过的中山装复制品, 民国造寸牌女大 衣、 荣昌祥牌大衣、 培罗蒙牌大衣等, 还展出了红帮裁缝 各类服装工具铜熨斗、 老式缝纫机, 近距离还原最具年代 感的红帮与北京. 这个布馒头是做什么用的?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红帮文化研究所所长冯 盈之教授给现场的参观者解答, 布馒头一般用白粗布作 面料,里面充入木屑或黄沙, 垫烫服装的胸部和臀部等丰 满处,可使服装的造型更为饱满. 你们仔细看, 因为形状 很像食用的馒头而得名. 随着服装业的发展, 布馒头被 其他工具所替代.冯盈之说. 另外, 邓小平赠送给红帮裁缝王庭淼的果篮、 柬埔寨 西哈努克亲王赠送王庭淼的围巾等珍贵藏品也在展馆中 央展台展出. 当年上海西服业鼎盛, 企业众多.因为国家需要,

20 余家上海红帮名店迁移进北京, 后面并为红都时装公 司.这家公司位于天安门旁, 也是天安门旁的唯一一家 企业. 冯盈之告诉笔者, 以前去红都做衣服都是要介绍 信的.鼎盛时期的上海红帮裁缝有 60%的师傅来自宁 波, 红帮进京后, 在款式、 面料、 工艺方面又进行了大胆 创新. 第一件中山装就出自红帮裁缝之手 《西服裁剪指南》 , 是中国第一本西服专著, 也是一本 专用教材, 在中国服装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印有 裁剪学院监制 字样的直尺, 是中国第一家西 服学校定制的裁缝直尺…… 类似这样的第一, 红帮裁缝创造出很多.其中最值得 一提的是, 我国第一件中山装就是出自红帮裁缝之手. 这件展品是

1 ∶

1 仿制, 能让人联想起周总理的音容笑 貌. 中山装的设计包含了孙中山先生的许多治国理念. 根据当时中山先生的想法, 设计师在中华传统的基础上, 吸纳西方的优点, 精心制作出一套既有民族色彩又富时 代感的制服. 冯盈之指着中山装解释, 胸前口袋的袋盖 为笔架形, 寓意以文治国, 后背没有破缝, 强调的是国家 统一, 而袖口上的三颗扣子, 寓意三民主义. 中山装经试穿后, 广受好评, 很快流行起来.民国 乃至新中国后, 成为男子的标志性服装. 冯盈之说, 红帮 作为中国近现代服装改革先驱, 结束了中国穿长袍马褂 的历史. 红帮文化艺术馆里有一张邓颖超制衣订单, 非常特 别, 纸上仍然可见: 中南海 、

1976 年8月30 日 等字 样, 并详细备注了衣服数量、 样式、 取衣时间. 这本笔记本是王庭淼当年做服装的记录本, 很有意 义. 冯盈之介绍, 本子里记录了邓小平、 李先念等

30 多位 国家领导人服装的尺寸、 布料、 颜色等, 是红帮裁缝见证 国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历史资料. 红帮文化走进高校 目前,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与宁波当地知 名的服装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同时, 也积极邀请红帮第六 代传承人江继明来校任教, 以陈尚斌为代表的第七代传 人也在毕业后留校. 冯盈之认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两位老师的学生都是 红帮弟子, 意味着红帮精神在学校得到延续和传承. 据了解,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已将红帮文化确 立成为校园文化之一.自2001 年第一个红帮文化研究所 成立算起, 已经有

16 个年头了.2010 年, 学校正式推出 红帮文化课, 向学生讲授红帮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精髓. 另外, 学校还建设了红帮文化长廊, 并把学校主教学楼命 名为红帮楼. 在红帮文化艺术馆展览入口处, 桌上摆着关于红帮文 化研究的刊物和书籍, 供学生们阅读.冯盈之拿起 《红帮 文化通论》 介绍: 这本 《红帮文化通论》 是学院的特色教 材.这本 《红帮裁缝评传》 入选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之窗项 目. 《季学源红帮研究文存》 被剑桥图书馆收藏.这些书 为构建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奠定了厚实的学术基础. 有了成功的案例之后, 自然造 物 又持续关注了许多其他手工艺, 如, 铜器、 陶艺、 竹器、 造纸、 方巾…… 王猛涛说,

4 年时间, 他和小伙 伴们跟打了鸡血一样去探访那些与 乡村、 民艺、 手艺人有关的一切.有 时候到一个地方, 就要待上几个月, 在大山里跟村民们同出同进.他们 用脚步去发现、 用镜头去记录、 用设 计去再造中国传统手工艺之美. 为了更好地去记录民艺, 王猛涛 逼着自己去学做纪录片的导演、 拍摄、 剪辑等, 几年来竟然完成了约100部 纪录片的制作. 我们一直在探索一条民艺复兴 之路, 从田野调查到拍摄制作纪录片, 从产品制作到年节复兴计划, 我们所 做的每一次尝试都希望能够带动一部 分民艺的复兴. 虽然, 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 但, 王猛涛仍然觉得自己选择了一份正确 的工作. 尽管公司成立以后, 好多次他都 被房租、 人员成本等巨大的开销弄得 很狼狈, 几个合伙人甚至都把自己的 房产抵押来维系公司的运营.直到 去年年底, 公司运营才算步入正轨. 今年上半年, 他们的努力终于有了回 报, 他们获得了一家厦门传媒公司的 资金注入, 今年更是与政府合作, 接 下了投资亿元的景宁畲乡古城改造 项目. 王猛涛说, 其实有很多人, 特别是 年轻人, 对铁艺、 染织、 服装等传统手 工艺都非常喜欢也很关注, 也想去学 习, 但苦于没有信息和好的平台.未来, 自然造物 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 情, 就是要多建立一些这样的平台, 让 更多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体验. 此外, 自然造物 还要建立起更 为详尽的手艺人库并共享给大家, 让 大家知道, 哪些地方还有哪些人, 他们 做了什么东西, 这些东西美在什么地 方.他希望通过努力, 能够感染更多 人, 让越来越多行将消逝的手工艺能 重新在生活中呈现出来. 当周围的一切和内心意识开始 有越来越多共鸣的时候, 设计变得随 心所欲: 当工作和生活都回归到一种 很自然的状态以后, 我发现很容易找 到自己心中的设计, 生活也变得更为 舒适, 更有幸福感. 这个对工作有着钢铁一般韧性 的男人, 在生活中却也可以幻化成绕 指柔, 他告诉记者, 自己经常带着爱人 和2岁的女儿一起出差, 他觉得陪伴 才是最恰当的表达爱的方式, 工作和 家庭, 就好比器物之于生活, 好的器 物, 用100年也不会厌, 和谐、 舒适才 是最完美的存在. 手工针脚里的 传奇在这里续写 红帮文化艺术馆近距离还 原最具年代感的 红帮与北京

20 年的断层横亘在设计师与手艺人面前, 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他, 亲力亲为, 捡拾中国正在消失的手艺, 用自己的言和行告诉人们―― 好的器物, 用100年也不会厌 记者许瑞英

30 岁的王猛涛是绍兴新昌人, 自 然造物 的总监、 设计师, 还是一个刚入 门不久的打铁匠. 与他会面的地点就在其位于杭州小 河路运河天地的办公楼里.这是一栋三 层小楼.虽时至初冬, 整栋建筑还是掩 映在一片茂密植被中, 呈现清幽之态. 推开高高的木门, 偌大的空间, 摆 满了各式各样竹制、 木制........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