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iong447385 2019-08-10
194 李佩帧⒒埔阒 原汉族群与入学考试 壹、前言 原住民学业成绩与升学问题,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

根诘难芯糠⑾,原住民 学业成绩与升学机会远不如汉人(巫有镒,2007;

张建成,2002, p.

128;

黄毅志,1990;

谭 光鼎,2006).国内、外实证研究又发现,个人的家庭背景会影响学业成绩(巫有镒,2007;

Chin & Phillips, 2004;

Lee J.-S. & Bowen, 2006);

家庭背景愈佳者,愈可能在国中毕业之后升 学(?大森,1999;

陈怡?,2001;

章英华、薛承泰、黄毅志,1996, p. 106).原住民成绩 比不上汉人,重要原因是家庭背景比汉人差(巫有镒,2007),这很可能导致原住民升学机 会比不上汉人;

因此,在探讨原住民学业成绩与升学的劣势,必须考虑原住民家庭背景较差 的不利影响,这是在探讨机会不均等时,必须加以分析的. 就能顺利升学的国中毕业生而言,在接受高中阶段不同分流教育后的出路,仍有许多不 同;

高中阶段的教育分流(educational tracking) ,除了属於学术分流的高中外,也包括属於技 职分流的高职与五专,此外公私立学校的区别也是一种分流(?大森,2002,2010;

章英华 等,1996) ;

而升上公立五专者在后来的受教育年数、职业地位与收入上最具优势,其余依序 为公立高中、私立五专、私立高中、公立高职、私立高职(章英华、黄毅志,2007) .然现在 多数公立五专已改制为大学或科技大学,就目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分流而言,当以公立高中最 具优势,私立高职出路最差.其他实证研究也发现,就高中职分流而言,升上高中者的教育 年数、职业地位与收入高於高职者;

而就公私立而言,升上公立学校者的教育年数、职业地 位与收入,均优於私立学校(?大森,2002;

郑d男、陈怡?,2000) .因此,原汉族群与家 庭背景对高中阶段所升上的分流有何影响?也是在探讨机会不均等时,必须加以分析的. 过去对原住民的研究,往往偏重在原住民学童的学习特质(纪惠瑛、刘锡麒,2000;

谭 光鼎、?明芳,2002);

而探讨原汉族群与家庭背景影响学业成绩的研究,则主要探讨原汉 族群在学成绩,这包括在校成绩与在学时台东县教育局主办的标准化测验成绩之影响(巫有 镒,2007),研究者未见有以高中职入学考试的基测成绩为依变项的原汉教育成就比较研究;

基测成绩直接影响到升学结果,这包括是否升学与升上什麽分流,更具有探讨意义.而先前 国内有关教育分流的研究,主要在探讨家庭背景变项对高中阶段技学与公私立分流的影响, 进而影响教育年数、职业与收入(?大森,1999,2002;

陈怡?,2001;

章英华、黄毅志, 2007;

章英华等,1996;

郑d男、陈怡?,2000),而这些研究的样本多数是在台湾地区早 年受教育的成年民众,由於原住民样本不足,故很少探讨原汉族群的影响. 近年来为回应民间广大的需求,广设高中职,2006 年台湾国中毕业生升学率达 96.23% (教育部统计处,2007),不同出身背景几乎都能升学,出身背景对是否升学没多少影响, 这有助於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然而,台湾地区社经背景最低落、原住民比率最高(约占人口 李佩帧⒒埔阒

195 原汉族群与入学考试 三分之一) ,基测成绩最差的台东县(内政部,2005a,2005b;

行政院主计处,2005a,2005b;

陈淑丽、熊同鑫,2007),原汉族群与家庭背景,对基测成绩与是否升学有多大影响?对所 升上之教育分流又有何影响?仍都非常值得探讨,然而研究者未见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台东县的原汉族群与家庭背景透过基测成绩,对是否升学与所升 上之教育分流有何影响?以及原汉高中职入学考试表现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是否为重要原 因?本研究所说的高中职入学考试表现包括:基测成绩、是否升学与升上的教育分流.而本 研究所分析的资料是包括许多原住民样本在内的「台东县教育长期资料库」,以探讨上述研 究问题. 贰、文献探讨

一、以MMI、EMI 与黄毅志探讨教育扩充与教育机会不均等之关联

(一)MMI Raftery 与Hout(1993)根嫉牡鞑樽柿,分析爱尔兰在 1921-1975 年的教育扩充 与改革时,提出「最大的维持不平等」(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MMI).指出随著 教育扩充,整体升学率提升,所有出身阶层者升学率的提升都一样快,而教育机会不均等性 大致可说维持不变;

到了出身上阶层者接近全部升学后,上阶层升学率不再提升,而下阶层 继续提升,机会不均等性才会下降;

到了整体升学率提升到

1 时,所有阶层升学率都是 1,机 会不均等性才会消失.

(二)EMI Lucas(2001)用1980 年美国

10 年级与大二学生为样本做分析,提出「有效地维持不平 等」(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MI)以修正 MMI.Lucas 指出,若要探讨随著教育扩 充、教育机会不均等性的变化,「质」的机会不均等性也很重要;

认为即使整体升学率提升 到接近

1 时,所有阶层者几乎全都升学,而「量」的机会不均等性可说消失,「质」的不均 等性仍会维持著;

「质」的不均等指在教育分流的过程中,不同阶层者仍升上不同的教育分 流,上阶层的优势仍在.

(三)黄毅志的数理模型 以上不论是 MMI 或EMI 对於出身背景影响升学结果的机制都未提出清楚、简洁地说明. 黄毅志(1992)则针对台湾的教育扩充与教育机会之关联提出一个数理模型,此模型清楚、 简洁地指出,不同出身背景者家庭负担教育成本能力与入学考试成绩不同,导致出身背景影 响升学结果的机制;

此教育成本包括升学费用与因为上学而不工作赚钱所损失金钱的机会成 本.根飧瞿P,当整体民众升学率(及就学率)为0时,无论背景如何,每个人都没有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