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山南水北 2019-08-09
亚太传统医药 ・2006 年・第9期31李时珍论文集 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包括:总结了

16 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 学;

以药物的天然来源及属性为纲, 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 物分类法;

系统记载了各种药物的名称、历史、形态、鉴别、采集、加工、功效、方剂等知识;

纠正了以往药物 书中的某些错误,以及一些反科学的言论;

博物学内容丰 富.

不仅如此, 《本草纲目》对中药归经理论的发展也做 出了较大贡献,可谓 功不可没 ,具体可概括如下几个 方面:l运用归经理论解释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讨论药性时,均标明有归经 内容,如 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 (卷十五・麻 黄条) ;

葫芦巴, 右肾命门药也, 元阳不足, 冷气潜伏, 不能 归元者宜之 (卷十五・葫芦条)等, 即是其例. 药之有性, 功 效各异,以经归释之,详明药理,用于临床,可收纲举目张 之效.

2 以临床疗效印证归经理论 李时珍把《内经》五味五色入五脏的理论揆之临床多 有发挥, 从而提高了归经理论的实用价值. 如 天麻乃肝经气 分之药,素问云: '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天麻入厥阴之 经而治诸风病 ( 卷十二・天麻条) .

3 以本病、经病、窍病统摄药物的主治病证, 阐发归经理论 李时珍在论述药物归经时,常把脏腑、经络、官窍等 功能结合起来进行讨论, 如 乌贼骨, 厥阴血分药也, 其味咸 而走血也. 故血枯血癜, 经闭崩带, 下痢疳疾, 厥阴本病也;

寒热疟疾,聋、瘿,少腹痛,阴痛,厥阴经病也;

目翳流泪, 厥阴窍病也.厥阴属肝,肝主血,故诸血病皆治之 ( 卷四 十四・乌贼鱼条) .

4 重视药物的炮制与配伍, 不拘泥前贤的中药归经 李时珍认为药物经炮制或配伍可改变其归经. 如 常山、 蜀漆有劫痰截疟之功…. 得乌梅、 鲮鲤甲则入肝 ;

得小麦、 竹叶则入心;

得秫米、 麻黄则入肺;

得龙骨、 附子则入肾;

得 草果、槟榔则入脾 (卷十七・常山、蜀漆条).又知母 引经 上行则用酒浸,焙干;

下行则用盐水润焙… (卷十二・知母 条) .这些均为临床医家遣方用药之准绳.

5 注重引经药的使用 引经药是指某些药物可引导其他药物达到疾病所在部 位,以奏疗效.遣药组方中除了尽量选用与病变脏腑相符的 归经药物外,注意使用引经药常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李时珍 在《本草纲目》中列举了各经的引经药:手少阴心经为黄 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为藁本、黄柏;

足少阴肾经为独 活、桂枝、知母、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

手太阴 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 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经为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包经为 柴胡、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地骨皮、青皮、附子;

足厥阴肝经为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少阳胆经为柴胡、青皮.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中药归经理论与临床实践 心得相结合,使归经理论逐渐完善趋于成熟, 促进了归经理 论的应用和推广.至此,归经理论作为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 部分完全独立了出来,标志着传统中医形成了对中药选择性 作用于脏腑经络的系统认识.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蕲州名士顾景星在所著《白茅堂 文集》 中撰写 《李时珍传》 , 他记述李时珍说 : 余儿时闻先生 轶事, 孝友饶隐德. 晚从余曾大父游, 读书以日出入为期. 夜 即端坐, 以神仙自命, 岂偶然? 又说他 年七十六, 预定死 期. 不难看出, 李时珍对于道家功夫的造诣是十分深刻的. 纵观《本草纲目》 , 更加清楚地看到 :李时珍是中国历史上把医、 道文化结合得最好的方家之一.

1 道教理论在《本草纲目》中的应用 自古以来,就有 医道同源 、 十道九医 之说, 即所谓 黄老之术, 本于一体 . 一部《黄帝内经》 所云 金、 木、水、火、土 , 阴阳 、 五行 等,都来源于 道 .那么, 道 是什么呢? 这里,我们来看看道教鼻祖老子(李耳)在《道德 经》中是怎么说的.他说 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 我说的 道 是可以解释其中义理的 道 ,并不是普通 简论李时珍与医道文化 张梁森1 ,何良富2 (1.湖北省蕲春县政协文史委,湖北蕲春 435300;

2.湖北省蕲春县道教协会,湖北蕲春 435300) 道理的道, 而是天地万物、 宇宙自然那个大道. 固老子又云: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分,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 《道德经》 象元章第 二十五) . 准确地说: 道就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或本体. 我们 常说的道教文化, 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 尤其在中医中 药的应用上, 无论是古代、 现代和当代, 阴阳 则是其核心 之一. 对人体的认识, 对脉象的解释, 对药方配伍的运用, 如 果离开 阴阳 这个辩证唯物观念的认识, 中医理论就很难成 立了. 鉴此, 历代中医家们都对道教理论十分重视, 尤对 阴阳 研究殊深.最终他们也都医道一体, 医道并存. 如葛洪、 苏颂、 陶弘景、 孙思邈等, 都是医道文化结合运用的典范. 而葛洪、孙 思邈还被尊为 神仙 、 真人 .那么,作为科学家的李时珍,却是采取批判和继承的 态度对待道教文化的.凡有害的方面,如 服食金丹,长 生不老 之类邪说,则坚决拼击,毫不留情.而正确的方 亚太传统医药 ・2006 年・第9期32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面,则予以继承,且不断创新发展.例如,他论述药方配 伍时说: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慑. 盖相须相使者同用, 帝道也. 相畏相杀者同用, 王道也. 相恶相反者同用, 霸道也 (见 《本草纲目》 第47页,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年5月版本) . 这里所谈的 道 与道家的 道 ,同归一辙.其中, 帝道 有宇宙 主宰 之意;

王道 则是道德的典范, 霸道 则是 人性的反映. 又如, 李时珍在论述采药 六气 说中引用歧伯 曰: 厥阴司天为风化 、 少阴司天为热化 、 太阴司天为湿 化 、 少阳司天为火化 、 阴阳司天为燥化、 太阳司天为 寒化 (同前.第57 页) .又在 气味阴阳篇 中取《阴阳应 象论》 : 积阳为天, 积阴为地. 阳静阴燥. 阳生阴长, 阳杀阴 藏.阳化气,阴成形.阳为气,阴为味 (同前.第67 ―

68 页) .以上关于 道 的论述,时珍概括为 医有医道 、 药 有药道 .而 阴阳 之论,又源于 道 中.可见,李时珍 在编著 《本草纲目》 过程中, 始终把医药文化和道教文化溶于 一炉,二者相得亦彰.

2 道方道药在《本草纲目》中的应用 李时珍的钜著《本草纲目》被称为 古代东方的百科 全书 ,那么它到底有多少科?又全在哪里?从大的分类而 言:有医学、药学、化学、物理学、物候学、植物学、 动物学、矿物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 还有文学、哲学、历史学等,甚至军事学也涉及其中( 《本 草纲目中》记载南北军旅中用方药治伤、治病等范例多 处) .如果把这些学科再细分一下,真可谓 百科 了. 说它全,主要是内容涉及面广,记载各科知识全.且首次 发明 脑为元神之府 之说. 人们会问: 《本草纲目》为何能做到如此全呢? 以笔 者三次通读、 复读、 精读 《本草纲目》 的体会, 主要是其资料 来源丰富. 除李氏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外, 重要的是 他参考的书籍典册众多, 共800 家.其中, 引用古今医家书 目

360 种, 引用古今经史百家书目

440 种.这里, 我们千 万不可疏忽的是 :在这800种典籍中, 涉及道教文化、 道医道 方道药等方面的书籍就有140多种, 占百分之十八. 在 引用 古今医家书目 中, 就引用了 《孙真人枕中方》 、 《刘涓子鬼遗 方》 、 《服气精义方》 、 《彭祖服食经》 、 《神仙服食经》 、 《罗仙 乾坤秘韫》 、 《张三丰仙传方》 、 《海上仙方》等道家医药书近

60 种,占百分之十四;

在 引用古今经史百家书目 中,先 后引用了《葛洪抱朴子》 、 《玄中记》 、 《神仙传》 、 《东华真人 煮石法》 、 《夏禹神仙经》 、 《遁甲书》 、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