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哎呦为公主坟 2019-07-17
2009年第期年01 享受流行音乐 近几年, 大众文化凭借着强大、 丰富的传播手段, 逐步 进入校园.

流行歌曲对校园介入的现实使教育者无法回避. 据调查显示, 现在 80%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儿歌, 对古典 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明确表示不喜欢或是不太感兴趣. 担任 六年级音乐教学任务的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深刻的感受, 许多同学对于老师所授教材的歌曲持的是一种完成任务的 态度, 能学会, 能唱出就可以了. 既然课上教的学生不爱唱,那么就把学生爱唱的在课 上教;

与其让流行歌曲成为学生课外热衷演唱的音乐品种, 不如堂堂正正地引进课堂.于是我在本学期做了一个大胆 江苏 戴春玲

29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听到这样的评价既感到惊讶又感到 兴奋, 惊讶的是学生并不是以前想象的那样, 只是喜欢明星 们酷酷的外表独特的行为方式,而是能从音乐的角度出发 看问题, 有自己的欣赏体会和感受. 流行音乐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而 比较 是很好 的音乐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词曲绝佳的优秀作品与低俗 的、 毫无价值可言的作品放在一起, 和学生共同探讨, 辨别 美丑. 从音乐教学的角度看, 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不是媚俗 地迎合, 也不是简单地随大流, 而是有选择, 有目的地将那 些健康向上,适合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的优秀作品引入音乐 课堂. 通过流行音乐进课堂, 我发现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更近了;

通过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 学生的音乐 视野极大地扩展了;

通过接触多元的音乐文化信息, 也为学 生喜爱音乐, 学习音乐, 享受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音 乐这座百花园里, 肯定有美与丑的差别, 只有大胆地让学生 走进去, 告诉他们辨别的标准, 才能加以正确引导, 才使得 我们能够大声地说: 给音乐教学插上 隐形的翅膀 吧. 的决定, 每一节音乐课的最后五分钟, 安排一个教学环节, 和同学们一起听一听、 聊一聊流行音乐, 进而引导学生正确 对待流行音乐并掌握一些相关知识.我给这一环节设计了 一个响亮的名字: 流行音乐五分钟 .

第一节课: 《菊花台》 让我们知道 流行音乐也可爱

第一节课, 我为学生们准备了一首 《菊花台》 , 这是张艺 谋拍摄的影片 《满城尽带黄金甲》 的主题曲, 歌曲开头飘来 了一曲哀怨、 荡气回肠的旋律, 虽然短短的一句高音, 那份 幽怨、 那份惆怅的韵味便呈现出来.我们 流行音乐五分钟 的序幕也随之拉开. 当我把从电脑下载到 MP3 里的 《菊花台》 通过扩音器播 放出来的时候,令我惊异的一幕出现了, 90%的同学竟然都 能准确地跟唱, 而且歌词都记得非常熟, 我事先打印的歌词 看来只有自己才需要了. 欣赏完 《菊花台》 后是谈感受的环节, 大家都说初次仅 听到一两句歌曲的旋律, 就被吸引并喜欢了.悠悠的旋律、 淡淡的哀愁, 那所有的情思, 所有的爱意都尽洒在菊花台. 蓦地,发觉自己也开始对这位征服了千万年轻歌迷的大男 孩有些喜欢了. 一位艺人评说他的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感受,最不喜 欢的是他的歌, 最喜欢的也是他的歌.这两种评说虽有些极 端与片面, 但也未尝没有道理. 对于他及他过去的歌,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 就是 曲调怪异, 听不清歌词内容.嘴里是高频率听不出歌词的念 唱, 身上是不断地肢体动作,脸上是桀骜不驯的冷漠表情, 最为代表的就是那首 《双截棍》 了.这首歌迷倒了数以万计 的中小学生, 也让我知道了这个大男孩儿的名字.后来记不 清是在哪里看过有关他的介绍, 才晓得他成名前饱经风霜, 但对音乐执着如一, 才气夺人, 勤奋钻研, 谱写了众多的歌 曲, 最后被一位经纪人发现并受到赏识, 最后一举成名.有 着这样一种背后经历的他, 让自己对他的印象有所改观, 起 码不是被媒体强力炒作出来的空皮囊,这在他那些有着中 国曲风及其词牌浑然一身的歌曲中有了体现.比如《东风 破》 、 《七里香》 、 《发如雪》 .其中, 《发如雪》 是他的第一首自 己喜欢的歌曲, 无论歌词乃至旋律都打动人心.这类歌曲与 那些动感歌曲风格相距甚远, 也许, 不同曲风的歌曲适宜不 同年龄段不同的人倾听吧! 和同学们听着聊着, 不知不觉, 第一次的 流行音乐五 分钟 时间就结束了, 同学们都意犹未尽.于是我让同学们 以后把想和大家分享的音乐事先告诉老师,让老师可以提 前准备, 也让我们的 流行音乐五分钟 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第一次的 流行音乐五分钟 , 《菊花台》 拉近了师生之 间的距离, 让老师知道了 流行音乐也可爱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