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ZCYTheFirst 2019-07-17
唐韧回忆包敬弟学长姚平方 古人说: 益者三友:友谅、友直、友多 闻.

这句话经过我数十年的生活体验, 觉得 很有道理.我在上世纪

40 年代初在广西大学 读书期间, 得益于我几个同窗好友的指点、 提携, 决定我一生所走过的道路, 其中一位就是 包敬弟学长. 郅 包敬弟, 上海人, 生于

1922 年, 比我年长 两岁.1943 年初, 我在西大认识他时, 大家都 是青春年少, 英气勃发.由于共同爱好文艺, 我们很快便成为莫逆之交.他原来就读于上 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抗战时期,辗转来到桂 林, 转学西大.我则于

1942 年夏毕业于上海 东南中学, 这时上海租界已为日军占领, 我不 愿当 顺民 , 便经过武汉等沦陷区, 回到桂 林, 考入西大法律系一年级. 记得我进入西大 的第一天, 正是金秋季节, 桂子飘香, 整个西 林公园, 都弥漫着醉人的香气. 曲折的相思河 上泛着涟漪, 而宽广的碧云湖上, 秋水盈盈, 澄清见底, 别有一番风味. 最吸引我注意力的 是, 湖上的长长的走廊上, 贴满了几十大版各 式各样的壁报, 色彩缤纷, 内容丰富, 令人目 不暇接.在课余时间, 我是这些各学会、 各社 团办的壁报的热心读者, 其中海社办的 《碧云 文艺》 , 特别引我注目.我十分欣赏该刊连载 小说 《陈视察世家》 ,于是我打听这位署名 之瑜 的作者是谁, 他们说, 就是法二的包 敬弟,于是我特地拜访这位学长.他中等身 材, 面容白皙, 经常带着微笑, 性格豪放, 十分 健谈, 很容易接近.于是我们一见如故, 有许 多共同语言. 我表示愿意向壁报投稿, 敬第兄 认为文章可以,当即吸收我加入他们领导的 海社, 并在第二期起, 改名 《西林文学》 , 加大 了版面, 一次出四大版, 由他一人编辑、 设计, 作报头和抄写.他除了能文外, 还写得一笔好 字, 真、 草、 隶、 篆, 莫不出色当行.西大的各科 海报, 有时会请他书写.他来者不拒, 所以人 缘甚好.同时热心助人, 有求必应, 交游广泛, 西大各学院的著名教授, 他都认识. 郅1942 年秋天,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从香 港脱险归来, 以部聘教授的名义在西大任教. 敬弟兄不久就成为陈府的座上客,于陈师一 家都很熟.由于他家学渊源, 天性聪敏, 童年 时代就读过四书、 史记和唐诗合解等旧籍, 国 学有一定根底, 颇得陈师青睐.他也旁听陈师 讲授的唐代政治史.为了报答陈师的培养, 上 世纪

80 年代初, 他任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总编 辑, 就与蒋天枢、 王永兴等教授合作, 由该社 出版了 《陈寅恪文集》 八大卷.另外出版了精 装本 《新唐代读书笔记》 , 是他与北大教授王 永兴合作整理的.王永兴为陈师的早年学生,

30 年代初陈师在清华任教时,当过陈师的助 手. 后来他又主编过 《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 辰学术论文》 等书. 郅 我们从沦陷区过来的学生, 接济无源, 生 活困难, 敬第兄为了补贴生活, 兼任了大公报 桂林版的特约通讯员.他在该报第三版左下 角开辟了一个专栏 《良丰风光》 , 笔名专予, 专门报道位于良丰镇的西大、中央研究院物 理研究所、广西家畜保育所等文化学术机构 的人文动态, 每则几十字, 写得生动活泼, 很 有特色, 颇受读者欢迎.

1943 年西大开全校 运动会,他还协助大公报记者报道大会实 况.我由于受到敬弟兄的影响, 经常向桂林 各大报投稿, 以写新诗和散文为多.我们后 来长期从事新闻工作, 与此不无关系.在办 《西林文学》 时,我和敬弟兄合写中篇小说 《花落知多少》 , 约10 万字, 内容是写我们当 时的大学生活, 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每 期登一章.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