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wl西瓜xym 2019-07-16
[收稿日期]

2012 06

0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 10YJCZH113) [作者简介]张立民( 1955― ) , 男, 天津人,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审计学会副会长, 从事审计理论与 实务研究;

李晗( 1982― ) , 女, 辽宁铁岭人,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财政部驻广东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职员, 从事审计理论 与实务研究.

经济与管理研究 我国基金会内部治理机制有效吗? 张立民1 , 李晗2 ( 1.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44;

2. 中山大学 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10) [摘要]以全国性基金会为研究样本, 对理事会规模、 监事会规模、 负责人政治联系、 理事会会议次数等内部 治理特征与基金会绩效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 理事会规模越大越能显著提高基金会业务活动绩效、 管理绩效和筹资绩效, 理事会作为基金会内部治理机制之一能够较好地发挥效应;

但作为基金会内部监督主体的 监事会, 其规模与较高的基金会绩效不显著相关, 其治理职能面临弱化的窘境;

负责人政治联系、 理事会会议次数 等内部治理特征与较高的基金会绩效并不显著相关.为此建议让社会公众代表进入监事会, 来提高监事会的独立 性、 志愿性和专业性;

由主要捐赠者亲自委派监事, 强化监督动机, 降低代理成本.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基金会管理;

内部治理机制;

绩效管理;

理事会规模;

监事会规模 [中图分类号]F830.

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 4833( 2013)

02 0079

10

一、引言 当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时, 政府、 社会、 民众倾向采用各种监督机制来评估财政资金配置绩 效、 捐赠款物使用绩效及非营利组织运作绩效等, 这些项目监督为宏观决策、 资源分配、 款物捐赠提供 参考依据.随着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逐步发展, 人们对其监督机制的关注不断提升.因此, 我们提出 如下问题: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中, 监督机制有没有治理效应?如果有治理效应, 又是如何发挥其治理 职能的?下面本文将以全国性基金会为样本,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其内部监督机制的治理效应进行 深入研究. 非营利组织具有正式化(Formal) 、 私人的(Private) 、 非利润分配的(Nonprofit Distributing) 、 自主 管理的( SelfGovernor) 、 志愿服务( Voluntary) 五个特征[ 1].作为国家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 自主管 理属性对非营利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是其实现公益性目标的前提条件, 也是行业良性发 展的重要环节.不能实现自我治理、 自主决策的组织将因依附于政府或市场而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 的非营利组织, 亦不能充分发挥弥补国家和市场盲区的功能[ 2].从全球角度来看, 我国非营利组织相 对滞后, 总体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大, 自治能力 较弱.缓解非营利组织自治能力薄弱的现状、 构建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 重要课题.在政府、 社会与非营利组织多元治理的格局中, 非营利组织的自我治理逐渐凸显成为治理 的主体力量.相比公立医院、 学校等非营利组织, 基金会的信息披露相对公开透明, 这为本文实证研 究提供了必要条件.本文以全国性基金会为研究样本, 对理事会规模、 监事会规模、 负责人政治联系、 理事会会议次数等内部治理特征与基金会绩效之间的关联进行研究, 以期为非营利组织最优治理模 式提供经验证据.后文的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介绍基金会的治理制度变迁及内部治理相关法规, 并回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