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丶蓶一 2019-07-16

2 寒热相济,温清并举 脾胃病寒热错杂证,症见胃脘嘈杂、吞酸胀闷、 嗳气烧心等,如纯用清热则胃热未除而中寒更甚,若 一味温补则寒邪未散而胃火更炽. 王教授遵循李时 珍《本草纲目》 一冷一热,一阴一阳,阴阳相济,最 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之义,主 张宜 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 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在其创制的化瘀消痞汤、除螺愈溃汤、温中愈溃 汤等方中均用黄芩-半夏、黄连-干姜、黄连-吴茱萸 等温清并举的配伍. 此外,其临证的相佐配伍还 有生石膏 - 麻黄、 竹茹 - 生姜、 大黄 - 附子、 大黄 - 肉桂等. 2.

3 补通兼顾,虚实同理 胃主纳、脾主运,胃宜降、脾宜升,胃喜润、脾喜 燥,其中运、升、润三字虽寓有补法之意,但也不宜呆 ―

1 1 ― 第32 卷第4期2015 年8月甘肃中医学院学报J. GANSU COLLEGE OF TCM Vol.

32 No.

4 Aug.

2015 补、漫补、壅补. 王教授强调,脾胃病的补法,应补中 有通,使补而不滞,润而不腻,能升能运,以顺其脾升 胃降之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初病多实,久病多虚,但 结合临床实际,久病未必皆虚. 例如久病由气入络, 可表现为气滞、血瘀、痰凝之证或虚实夹杂证,在治 疗上虽有脾虚,但若气滞明显,一味补之,往往滞气 生满,壅气生火,导致痞、满、胀、痛等症加重;

气虚血 瘀明显,过于活血化瘀,则更易峻攻伤正耗气;

脾虚 挟痰湿明显,过用甘腻滋补,反而增湿恋浊,使湿浊 不易祛. 针对这等虚实错杂证,不能只见其虚,忽视 其实,只顾其本,不顾其标. 要权衡标本轻重缓急, 或先祛邪而后补虚,或补通兼顾,虚实同时调理. 王 教授临证时,如脾虚兼气滞者,用党参、白术、茯苓、 甘草顾本时,往往配香附、紫苏梗、陈皮、枳壳、大腹 皮等辛香疏导转运、行气通降;

脾虚夹有血瘀者,用 太子参、白术益气时,常常配三

七、丹参、五灵脂、制 大黄等益气化瘀、和营通络[3] ;

脾虚痰湿不化者,用 山药、白扁豆、薏苡仁运脾助中时,频频配藿香、佩兰、川厚朴、清半夏、茯苓等芳香燥湿、淡渗利湿. 如 此调理,着重于补通兼理,寓补于通中,使补气而不 壅中,攻伐而不伤正,化湿而不损脾. 正如高士宗所 说: 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 气,通也;

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 也;

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 2.

4 散中有收,收散并行 王教授擅治脾胃病,组方用药贵在清灵、流通、 活泼,凡味厚甘腻、辛温燥烈、气味不纯、有碍胃气之 品皆非所用[4] . 胃以通降为顺,但辛通过度可耗正 气,故王教授强调,在药物配伍上须注意散中有收, 收散并行. 如中虚气滞,常配白芍、当归于益气和中 之中;

肝胃不和,胃气不降,常以白芍、甘草配沉香, 寓四逆散、逍遥散之意;

胃阴不足,肝气不敛,常配白 芍、乌梅、甘草于疏泄之中;

胃脘冷痛或兼少腹胀痛, 常以白芍配肉桂、吴茱萸,散太阴、厥阴之寒滞,收敛 与升散并行. 2.

5 润燥得宜,刚柔相济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

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 脾喜香燥,胃喜柔润也 (《临证医案指南》). 胃为 阳土,喜润恶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对胃阴虚脾湿 盛者,临证治疗较为棘手. 究其根源,脾恶湿,今反 湿盛,胃喜润,今反津少,因而表现出脾湿盛与胃阴 虚相互错杂之证候. 在治疗用药上常令医者进退两 难,虑滋阴则易助湿,恐燥湿则易伤阴. 王教授独辟 蹊径,以滋阴的枳壳益胃汤(自拟方)与燥湿的二陈 汤并用,濡润与燥湿并行,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验 之于临床,每收脾胃两痊之效,二陈汤专燥脾中湿 痰,枳壳益胃汤养阴生津,方中的枳壳合二陈汤中的 陈皮疏理气机、行气宽中,使胃阴得养而无滋腻助湿 之虞、脾湿得化而无燥湿伤阴之弊. 再如,王教授针 对脾肾阳虚证而创制的补脾益肾汤中,附子味辛性 热,为至刚之品,相佐配伍性静而至柔的熟地黄、山 茱萸、山药、甘草之品,一则籍附子纯阳燥烈之气以 行药势,使阴柔之品得以升腾起效,二则以阴柔之药 制约附子刚燥之性.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