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gtbkwd 2019-07-16
2013 年8月23 日 星期五 主编: 刘丹 编辑: 吴益超 校对: 王心怡 Tel押(010)

51949401 E-mail押dliu@stimes.

cn Opinion 记者眼 老人与海 ―― ―记 蛟龙 总师徐芑南 姻本报记者 吴益超

77 岁的徐芑南似乎一生都在同海打交道.

1958 年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进 入中船 重工

702 所 (中国船 舶科 学研 究中 心) , 他从未远离过中国水下运载器的设计与 开发工作―― ―主持中国最大深海模拟试验设 备群和潜水器耐压壳稳性试验技术、研发多 型载人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花甲之年又率 队攻克载人深潜项目难关―― ―每一项技术, 都凝萃了徐芑南的心血. 海明威 《老人与海》 描述的是一场惊心动 魄的人与自然搏斗的故事,无论在怎么艰苦 卓绝的环境里, 老人都凭着自己的勇气、 毅力 和智慧进行了抗争. 在已经同海打了

55 年交道的徐芑南演 绎的也是这样一个故事.他说自己一生的工 作就是为了到深海去,他的梦想就是创造一 个让科学家们感觉真正好用的深海科研平 台, 我对海洋是有感情的 , 是他最喜欢说的 一句话. 蛟龙 前传 北京时间

8 月18 日, 蛟龙 号载人潜水 器在东北太平洋完成了

2013 年试验性应用 航次第二航段的第六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

5122 米, 标志着 蛟龙 号第二航段任务圆满 完成. 而不久前的 南海深部计划 , 已成功地 让包括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在内的

6 位 科学家深潜南海. 这些都表明, 蛟龙 号具备了进入试验 性应用阶段的条件,这离徐芑南的梦想又近 了一步. 让我们暂将目光投向

20 多年前, 回到那 个 蛟龙 号尚处论证阶段的年代.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国际上对海 洋调查、 勘探日益深入, 一些具备海洋科学研 究实力的大国纷纷开始研制各种类型的潜水 器, 有载人、 无人、 有缆、 无缆的, 到80 年代末 期,美国、法国、俄罗斯和日本先后研制出

6000 米~6500 米级的深海载人潜水器. 上世纪

70 年代末, 正在

702 所工作的徐 芑南, 按组织安排, 由结构强度试验研究转型 进入潜水器的研制工作. 这一干就是

20 多年, 其间徐芑南为我国 深潜技术、 载人、 无人多种潜水器设计、 建造、 应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他与所里的多位 老专家一样,心里仍挂念着如何能够创造中 国载人深潜的新深度. 现任

702 所所长翁震平向记者回忆, 载 人深潜项目最初是在

1992 年被提出的, 当时 的702 所所长、著名船舶结构力学和水弹性 力学专家吴有生曾邀请造船、 制造、 材料、 动力、 机械等方面的院士和资深专家开会, 开始 论证载人深潜器. 论证的结果是: 这个项目必 须上, 无人装备虽然存在许多优势, 但对尚末 到达过的环境,有人在能便于及时发现和决 策.同时,一些发达国家也都在做类似的项 目, 中国不应落后.

702 所多次向科技部提出报告, 希望开始 研制载人深潜器. 这一项目的论证过程, 整整 持续了十年. 徐芑南印象最深的是

1995 年, 当年被称 为载人深潜项目的关键年, 因为第二年是 九五 计划的开启之年, 如果不能立项, 就要等 到下一个五年计划了. 报告送上去后科技部开了座谈会, 好多 专家都参加了, 但最后还是没有批. 理由是需 求不迫切, 技术难度风险太大.另外, 投资太 大.当时国力有限,重点投资仍是无人潜水 器. 徐芑南说. 彼时的徐芑南, 担任的工作正是 八五 重 点项目―― ―6000 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项目 的总设计师.此前, 他还主持单人和 (单人和双 功能) 潜水装具, 缆控无人水下机器人 (ROV) 和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
大家都在看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