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ACcyL 2019-07-15
适逢清明, 心理从业者提醒子女―― 祭祖前后注意疏导长者焦虑情绪

12 2019年4月10日 星期三 责编: 方嘉雯 视觉设计: 翟莉莉 心灵 心灵驿站 XIN LING YI ZHAN 子女长期不在身边 同辈离世让老太寝食难安 俗话说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清明 节尤其让国人勾起对逝者的回忆和 思念.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硕士、 国 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定芬对去年4月 接到的一个案例, 印象尤其深刻. 现年

77 岁的魏老太家住我市东 区, 两名子女分别定居在上海和海外. 平日, 长辈和子女难得在中山团聚. 周定芬回忆说: 去年

4 月底, 魏 老太的亲属感觉到其情绪很不对劲. 亲属以找个年轻人聊聊的名义, 带着 魏老太找我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和处 置措施. 魏老太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始于

2017 年底, 在2018 年清明节逐步达到 顶峰. 据介绍,

2017 年底, 魏老太的弟 弟因病去世. 翌年清明节前夕, 老人家 跟随亲属去 拜新山 , 这段经历让魏 老太觉得特别不舒服, 寝食难安. 周定芬说: 经过专业引导, 魏老 太的心结逐渐浮出水面. 弟弟去世后, 魏老太老是想着同一个问题――自己 是不是时日无多了. 恐惧死亡是正常现象 长者更关注生老病死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 普通 人群关注生老病死、 恐惧死亡, 是很 正常的本能现象, 不必刻意回避. 周 定芬分析说, 未成年人到了 7―8 岁, 早熟 的孩子甚至在5―6岁, 就会对 死亡 二字有了粗浅的认识. 到了青 少年时代, 普通人群对死亡的恐惧达 到第一个顶峰, 会思考 我还那么年 轻, 如果突然离开人世该怎么办 之 类的问题. 周定芬告诉记者: 普通人群到了 成年阶段, 对生老病死的关注程度反 而会降低. 学习和工作覆盖了大家的 日常时段, 对大部分人而言, 我们没有 太多时间去思考这类沉重话题. 然而, 人们进入退休阶段, 乃至进 入70 岁、

80 岁的高龄, 恐惧死亡 的 频率和程度又将提升. 对策1: 恐惧无法化解, 但可尝试疏解 清明时节祭祖, 是一种生者与逝 者的对话. 周定芬告诉记者: 长者恐 惧死亡, 这个问题无法化解, 但有可能 疏解, 舒缓他们的负面情绪和压力. 如果子女在长者身边, 周定芬给 出了以下建议: 做子女的多关心长者 的生活, 定期拉拉家常. 年轻夫妇生了 娃, 让长者带带孙辈, 多跟孩子玩, 让 快乐覆盖恐惧情绪. 总而言之, 不要让 长者有太多的独处时间. 对策2: 分散注意力, 培养广泛兴趣 周定芬表示, 子女不在身边, 长者 持续思考生老病死, 是比较棘手的心 理问题. 对此, 周定芬建议说: 对于这类 长者, 分散注意力、 发展广泛兴趣是对 策. 例如, 子女一定要多跟长者打电 话、 聊微信, 持续关心他们的日常生 活. 此外, 多跟同龄人出去玩, 也是让 长者分散注意力的好办法. 周定芬强调说: 老夫妇年纪大 了, 甚至丧偶, 没精力频繁外出, 一个 人在家独处也要发展一下兴趣, 让自 己闲不下来, 疏解恐惧死亡等负面情 绪. 建议在外打拼的子女, 协助长者在 家执行一套结构化量表计划, 用看书、 写字、 养花、 上网、 养宠物、 看电视等节 目, 将日子填满. 帕金森多在60岁以后发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 行性疾病, 主要影响中老年人, 多在 60岁以后发病. 其症状表现为静止时 手、 头或嘴不自主抖动, 肌肉僵直, 运 动缓慢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 最终导 致生活不能自理. 该疾病起病隐匿, 进展缓慢, 症状逐渐加重, 对人类健 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吴文 军介绍, 帕金森病发病年龄平均约55 岁, 多见于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