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ksr 2019-07-13
朱俊瑞 ζ梁启超与近代 国学 概念的提出 ― ― ― 兼论中国近代国学思想形成的几种分析路径 ZHU Jun2rui: L iang Q ichao and the Proposal of Guo Xue Concep t in Modern China ― ― ―On the App roaches to Analy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Modern China 收稿日期 :

2010 -

02 -

25 作者简介 :朱俊瑞 (1965 - ) ,男 ,山东昌邑人 ,历史学博士 ,教育学博士后 ,杭州师范大学政法经济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研究.

21世纪儒学研究 梁启超与近代 国学 概念的提出 ― ― ― 兼论中国近代国学思想形成的几种分析路径 朱俊瑞 (杭州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36) 摘要: 国学 概念的提出和争论发生在 20世纪初 ,曾经与 国学 交替使用的 中学 旧学 国故 国粹 等概念随着时 间的推移让位于 国学 ,与梁启超对国学的独特阐释有着一定的关联.梁启超把国学与 旧学 从区分到合并 ,确立了 国学 的学统 ;

国学与 新学 的对立 ,树立了 国学 的中心位置 ;

新国学 与国故运动的交锋 ,标明了 国学 的完整内容. 关键词 :梁启超 ;

国学 ;

汉学 ;

新学 ;

新国学 中图分类号 : B259.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674 -

2338 (2010)

02 -

0019 -

08 国学 最早的确切含义是指国家一级的贵族 学校 ,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 国学 和 乡学 两种 , 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为国学 ,是大 贵族子弟的学校;

各地所设的乡学则是一般贵族子 弟的学校.后来 国学 泛指 京师官学 ,主要是 太学和国子学 .[1] (P. 76)晚清以降 , 国学 被赋予 了新的涵义 ,近代所谓的 国学 , 其概念在清末与 二三十年代曾几度引起争论 ,终因界定含糊 ,分歧太 大 ,无法统一 , 但也大致有其特定的指称对象和范 围 ,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见是把 国学 引申为 中国 传统学术 .[

2 ] ( P. 2)张岱年也解释说 , 20世纪初 , 国内一些研治经史的学者编印 《 国粹学报 》 ,其后章 太炎著 《 国故论衡 》 ,又作了《 国学概论 》 的讲演 ,于 是国学的名称逐渐流行起来.称中国学术为国学 , 所谓国是本国之义 ,这已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 了 .[3] (P. 1)至于曾经与 国学 交换使用的 中学 旧学 国故 国粹 因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弃而 不用 , 国学 因何被约定俗成独领风骚 ,无关本文的 宏旨.但就思想家个体而言 ,概念的使用和转换往 往是思想变化的界标.梁启超正是在对 旧学 西学 新学 国故 等问题的思考中 ,提出并选定了 最能代表 中国学术 的概念 ,即国学. 一 国学 与 旧学 (清代汉学 ) 近代 国学 概念的使用 ,梁启超可谓始作俑 者.1902年夏秋间 ,梁启超致函黄遵宪 ,提出创 办《国学报 》 .在黄遵宪的回信中 ,可以间接看出 梁启超的办报宗旨和基本设想 : 《国学报 》 纲目 体大思精 ,诚非率尔遽能操觚 ,仆以为当以此作 一《 国学史 》 ,公谓何如 ? 又说 : 公谓养成国民 , 当以保国粹为主义 ,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至哉 斯言 ,恃此足以立国矣 .看来 ,梁启超信中至少 出现了 国粹主义 旧学 两个概念.从黄遵宪 的否定性意见中 ,还反映出梁启超关于 国学 国粹 问题的思考受到日本的影响 : 持中国与 日本较 ,规模稍有不同.日本无日本学 ,中古之 慕隋、 唐 ,举国趋而东 ,近世之拜欧、 美 ,举国又趋 而西.当其东奔西逐 ,神影并驰 ,如醉如梦 ,及立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