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思念那么浓 2019-07-13

30 年的艰苦 奋斗,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综合国 力大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受到世界 人民的称赞. 从我个人之经历,深深体会到 邓小平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无比英 明,开创了我国光辉灿烂的科学春天. 我在中山纪念中学度过六年品德学习生 活,得到老师们的教诲,同学的帮助,为我打下 坚实的知识基础,让我确立报效祖国的信念,这 是我在科研上取得一点成就的重要源泉. (作者系我校校友、中国建材总院退休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游宝坤同志) 改革开放带来科学的春天

2 月8日上午, 中山纪念中学北京校 友会联谊会 在京华酒楼隆重举行. 原市 政协副主席、原纪中校长姚本棠,纪中校 友会会长冯社强,纪中校长贺优琳,纪中 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付时俊,校友会召 集人83 届校友黄少平,84 届校友黄焕明,90 届校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博士 后袁达松以及在北京工作学习的我校

04 届至

08 届校友

50 余人参加了此次联谊 会. 纪中北京校友会联谊会每年举行一 次,各位校友心系母校,虽远在北京也不 忘抽时间回母校看看. 联谊会上,贺校长 首先代表学校向参加联谊会的同学校友 以及所有正在工作岗位上,正在学习的所 有纪中校友表示诚挚的问候,并向在座的 领导和校友们介绍了纪中近年来 的发展, 特别是纪中从

2007 年开 始的第三次大规模的校园扩建情 况,并再三勉励在座校友,无论工 作还是学习, 一定不要忘记家乡, 忘记祖国,一定要谨记母校 祖国 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 的校训.

2009 年正逢祖国建国60 周年大庆,纪中建校

75 周年大庆,贺校长 希望校友们在北京学业有成的同 时,能一如既往地关注并参与母校 的发展,有时间多回母校走一走. 联谊会上,其乐融融,每一位 校友都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近期的 学习、生活,很多校友都感谢母校 给了他们一段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都感谢母校给了他们一种深刻的 生命教育,他们衷心地希望母校越 办越好,他们会更加努力,为纪中, 为中山,为祖国努力! 姚本堂老校长认真地感受着 纪中校友对母校深深的归属感,他 说纪中有极高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相信有 广大校友的支持和奋斗,纪中的明天会更 好! 校友们, 谢谢你们对母校的惦念,谢 谢你们为母校做的每一件事,纪中永远是 你们的坚实后盾,永远以你们为骄傲! (文/贾金珠) 情系纪中心怀母校――― 中山纪念中学北京校友会联谊会 在京华酒楼隆重举行踏入浓荫蔽日的纪中校道, 向前步 行两百米左右,由左进入翠亨学校,再往 左一看,便见到一座石米圆柱,深绿琉璃 瓦, 四米多高的亭子, 因其形状呈六角 形,所以历来人们都称它为六角亭. 六角亭是

1934 年中山纪念中学落成 之后,在兴建附属小学的同时修建的. 该 亭座落在纪念中学附小 (后易名为翠亨 小学)校园一角. 据说当年只建六角亭是 为了纪念孙中山. 其建筑材料、建筑风格 与纪念中学和附小相仿. 石米圆柱,石米 围栏,亭内圆形石米台,石米凳,绿琉璃 瓦尖顶飞檐. 面向纪中校道宽阔檐额 惊天动地 四个遒劲镀金行书大字,分外 惹人注目. 有人说 : 惊天动地 是指小 小的翠亨村,却出了大人物孙中山,他毕 生革命, 艰苦奋斗四十年, 终于推翻帝 制,建立共和,世人赞誉,永耀千秋. 悠悠八十载,翠亨六角亭经过秋风凉 雨的洗礼,无损无缺,梁柱围栏亭脊虽是 显得有些灰暗,但外层没有剥落,依然巍 巍耸立,傲视苍穹,与面前几棵百年桂木 为伴, 顶风冒雨, 守望着红墙绿瓦的校 园,侧耳倾听朗朗的读书声,迎来送往一 批批辛勤学子,欢庆校园旧貌变新颜,见 证了翠亨村的沧海桑田. 浓荫护卫的六角亭,上世纪五六十年 代,曾是 红领巾 们听翠亨老人讲孙中 山少年时代故事的课堂. 炎夏酷暑黄昏 后,是翠亨人纳凉聊天的好地方. 每逢星 期天,亭内石米倚栏靠背长椅,被早起的 纪中寄宿生捷足先登, 手捧课本晨读或 复习功课. 如今还健在的翠亨老人,相信 他们谁也都不会忘记, 甚至脑子里还留 存着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当年的六角 亭,曾成为村 (乡、公社)干部,民兵出席 战地会议 的场所;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