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静看花开花落 2019-07-11
12 编辑: 李雪松

电话:

6882560 版式: 刘哲 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农历正月初十 准噶尔笔会 贴春联 记得小时候 在农村贴春联 父亲用换来的 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白面粉 熬上一锅白面糊 贴春联的时候 面糊先在大门的土墙上 刷上一层 还要在春联的一面再刷上一层 父亲说, 用麦子磨的面 打成的浆糊 这样贴出来的春联就不会掉 因为土墙里有它们的根 听父亲这么一说 我偷偷喝了半碗面糊 而我五岁的堂妹 撕了一角春联 含在嘴边 之后, 像桃花一样 她笑起来真好看 过年的新衣 想想穿新衣的童年 我就像是又出生了一次 一年就那么一次 之后, 就是挨饿的饥荒 像干旱打劫的河流 一直要荒到又一年的过年 闹了那么多年的饥荒 占据了我的整个童年 让我失意甜蜜的梦 但我依然怀念, 心存感激 新衣的口袋装着几颗甜蜜 就是最大的满足 让我摸着, 在梦里都会笑出声来 就是剩下一张糖纸 看一看 也能甜过正月十五 然后, 我会将 糖纸和新衣一起叠起来 放入墙角的箱子 我不能让新衣再去晒太阳 我怕阳光, 把它弄皱了 我害怕, 它失去灿烂的颜色 我更害怕 糖纸上的小人 会抢走我的新衣 放鞭炮 小时候的农村 春节这天玩鞭炮 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 我喜欢把鞭炮插在泥土里 喜欢鞭炮炸响的声音 就像春雷响彻山村 炸开后, 泥土飞溅 变成了天上的云朵 就像开了花的春天 后来在城市的春节 我就开始不玩鞭炮了 因为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 甚至每年的春节 我讨厌鞭炮的那种噪声 即使我关闭所有的窗户 也把我的童年一次次推远 掩埋在冰冷的雪堆 石油工人俱乐部 现在是一座石油陈列馆 历史和新时代叠加于在一起 往前推, 可以追溯到一八九七年 石油让无名之地 从此有了启程的渡口 二楼之上, 展示着 密集的现代科技产品、 数据 发展快于过山车 有种不知所措的恍惚 以至于看不清开始 或今后的模样 俱乐部停止了欢快的功能 人们默默参观, 听讲解 保持肃穆 宛如一九五六年, 这座建筑 竖立起来时的影像 恰好处于城市承前启后的阶段 展览馆后院 一片老林带 白杨挺拔, 恍若竞赛 粗壮的树干携带人名、 年轮 向上奔波, 别无选择地把夏日 送往高处 铺上栈道前, 老人小孩 在此嬉戏、 避暑或者午休 有了木椅子, 来人少了 叶片拦不住那些稀疏的风 剩下几人, 在林荫间闲散 多年前的炼油机械设备 比例泵、 蒸汽往复泵 主风机、 封缝机 都安静了.

助推一位怀旧者 回想嵌入体内的风起云涌 时间淹没时光.对应的事物 在承受, 波澜声中的一声闷雷 催化主风机烟机转子 水在流淌, 漫灌林带 杨树朝空中跋涉.斑驳 反复将光影投向转子 完成了核心使命 完成旋转、 轰鸣……时间慢了 不用再忙碌, 可以披挂风雨 偶尔, 萌生出诗歌的元素 锈色如同羞涩 曾经, 飞舞得太快太久 歇一歇吧, 等等落在身后的光阴 追上来, 再一同锈去 石油摆渡者 离开, 或者不离开 都带不走城市上空的云 留下的, 是摆渡沧桑的旧人 沉积物, 堆积心底 有时, 拿出来阅读几页 多数情节更像轻烟 少量的是容易动情的部分 情愫又望不到尽头, 像鸟鸣 当理出一丝意味 清晰的反而容易模糊 留下的 应该选择用石油管线 摆渡春天、 树挂 调整气息与现实的距离 让彼此, 持久些 红旗商店 是谁把难舍的沟回, 用黑白照片 摄入对昨天的寄托.展开的翅膀 从秋雁南回的低鸣声、 寂寥里 渐行渐远 又一场雪的白, 泛滥无边 覆盖柳絮翻飞的印记 红旗商店, 贫乏的色调 无事也要转一转的闲暇间 高音喇叭嘹亮的唱腔 温暖着一群又一群小孩 幻想对大门旁一箱冰棍的咀嚼 那来自垂涎的幸福 秋风摇曳, 收紧色彩的小时光 孩童纷纷成人.土褐色未曾改变 孤岛般的寂寞 他们的目光里, 你拥抱着苍茫 日子如流水, 锈锁紧闭 还有没有谁, 再打开一扇窗 用t望的视角 眺望过路的风 继续磨损门前, 那棵垂柳 与落日一同抒怀 与清淡的日子一起遗漏 芳影相馆 老叶老了, 两鬓悄然落下细霜 新相馆能不能挺起昨日的肩膀 带走几个轮回的合影 蝴蝶翩跹, 淡去的光环 老叶没有清晰的面孔 一直在摆布众人的笑容 有时在想, 老叶值不值得 让青春年华回首 有时, 老叶偶尔不能控制潸然 他和城市共同按下的快门 咫尺天涯 淡淡的油味掠过谁的鼻息 不变的坚韧是光芒的音讯 一场雪, 落尽一个季节的修饰 一阵风, 吹来多少艰难与芬芳 石油在分解, 各种成果源源不断 像等候出窑的瓷器 都在流失, 而又近在咫尺 都在前行,谁也拽不住无常的 衣袖 抬头仰望阴晴, 低头也不要忘记 枕着月光流动的那一公里江山 在城市生活久了, 对于大自然 和乡村便会产生隔膜.冬天, 我们 住在有暖气的房屋里, 虽然窗外冰 天雪地, 但室内温暖如春, 外出时穿 戴厚厚的围巾、 羽绒服和棉鞋, 乘坐 快捷的交通工具很快到达目的地, 在室外逗留的时间越来越短, 对严 寒的感知可能并不是太强烈.可是, 对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族牧民 来说, 他们对严冬的感受却是刻骨 铭心的.在冬天到来之前, 哈萨克 族牧民们要将羊群、 牛、 马和骆驼赶 到一百多公里甚至数百公里外的冬 牧场, 在那里待上三个月, 等来年开 春时再赶到春牧场.他们逐水草而 居, 牧场在哪里, 他们就走到哪里, 一生过着居无定所的迁徙生活. 2011年, 作家李娟跟随阿勒泰的一 家哈萨克牧民转场, 度过了一个难 忘的冬天, 并根据这段经历完成了 一本书―― 《 冬牧场 》 . 这不是虚构的小说, 而是哈 萨克族牧民真实生活的写照.在 天寒地冻的冬季, 牧民们居住在 半地下的冬窝子里, 一天只吃一 顿正餐, 其余时间都是奶茶就干 馕.正餐只有抓饭或拌面, 除了 羊肉、 土豆和白菜, 很少有其他果 蔬.这还不算什么, 最大的问题 是冬窝子附近没有水源, 只能将 雪水融化了做饭、 洗漱.尽管环 境简陋, 但哈萨克族牧民们却是 那么乐观、 坚强、 无畏, 这些, 无时 无刻不在感动着李娟. 牧归时分, 你看吧――后背 盖满大雪的羊羔, 浑身披满白霜 的马儿, 长着白眉毛和白胡子的 牛和骆驼, 眉毛结满冰霜的归人, 这些景象都显示出冬牧场的寒 冷.在严寒的环境里, 哈萨克牧 民们却从不抱怨, 他们将羊圈地 表的一层软粪铲起来, 砌在羊圈 周围晾晒, 这些羊粪就是冬天里 绝好的燃料.在滴水成冰的漫漫 冬夜, 牧民们点燃这种神奇的燃 料, 围坐在冬窝子的火炉旁, 用剪 下来的羊毛织成厚厚的毛毯, 用 彩色毛线绣出美丽的图案, 喝一 口用黑胡椒和丁香粒煮成的热 茶, 驱散刺骨的严寒, 在简单的生 活中品味大自然的馈赠, 活得是 那么乐观而坚韧. 如果不是作家李娟写出来, 谁能了解哈萨克牧民在冬牧场的 生活细节呢?只有加入其中, 和 他们一起吃饭, 一起劳作, 才能获 得最直接的感受.作家将自己完 全交给了冬牧场, 她切身去体验、 观察牧民的生活, 详细记述他们 的语言, 他们的日常.牧民们积 极乐观的精神是她写作的动力和 源泉.哈萨克牧民的小孩也是那 么热爱劳动, 延续着上一代人传 下来的生活方式.作家在和他们 一起劳作之余, 经常在冬窝子附 近散步, 有时候走出去好几公里, 看天空, 看大地, 对大自然充满赞 美和敬畏.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说过 一句名言: "对于一个充满憧憬的 年轻人而言, 周围是没有生活的, 真正的生活总是在别处. " 这大概 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喜欢到别处 去旅游, 人们乐于到陌生的环境去 寻找新的体验和激情.殊不知, 有 一些人, 虽然生活在条件较为艰苦 的地方, 内心却仍然充实而快乐. 我想说, 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冬天再冷 都会过去, 不久就将迎来一个繁 花似锦的春天. 组诗 冬天再冷都会过去 诗歌 大地画卷 佚名/摄 书画摄影 本版投稿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