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ok2015 2019-07-10
一生获卡无数, 都是各种认可, 带喜而获.

昨日获得 "老人卡" ―― ―这是口头语, 标准叫法―― ―敬老卡. 说下感受: 说不清楚的感受. 在微信上发了感言, 十多人回话, 基本都说 "你不老" "你不 像" ……就陈连官老师也说: "老人, 在吃了吗?" 我俩每晚都要说会话, 今儿 "哥" 改成了 "老人" ! "因为昨日你说过 '我是老人了' , 既然自个这么认为, 就直呼 你老人.纯属调侃." 其实, 还真觉得老了, 行动、 记忆, 迟缓、 迟钝;

外观, 尤其脸和 手, 越来越似豆腐皮;

眉间有白, 部分会疯长;

无可争辩的还有星星 点点的老人斑, 帮你见证是不是真老. 老, 无可阻挡.以前不敢说老, 旁人会不舒服, 有摆老资格之 嫌.现今随你说. 有了老人卡, 万一遇有不服, 呵呵, 亮卡你看. 文!詹超音 快人快语 老人卡 韩敏 作 游子不识回家路 那是一个春风拂面的清晨,一位 阔别家乡四十多年的新泾子弟竟在家 门口迷了路.他的祖居是马家桥村小 泾浪老宅.凭着印象, 老人找到老家的 位置: 新泾港和周家浜两河交汇处.老 宅原在周家浜南侧,而眼前的浜南侧 却耸立着一座庞大的商业建筑―― ―百 联西郊购物中心,浜的北侧是一个气 派的住宅小区, 水清岸绿. 故居小泾浪哪里去了?难为了这 位小泾浪郭氏后裔.郭大爷已二十多 年没回故里了,最后一次返乡还是 "#$# 年回家奔丧.近些年家乡的变化 老人不知晓.这次再回故里是乡愁闹 得, 老人家决计趁腿脚还灵便, 要回老 家看看那些叔伯兄弟.临行前, 他拒绝 了女儿陪同,自信满满地说道: "老家 的路, 我还能不认得?" 还真让老人自己说中了,郭大爷 到了家门口迷了路. "两条河浜交汇处 原来那座 '马家桥' 怎么桥移到南面去 了呢?"郭大爷拉着行李箱自言自语 道.他站在仙霞西路桥上茫然四顾, 不 知所措.一位散步的老者主动上前搭 话: "老师傅, 看侬头头转, 是摸不着路 了?" 浓重的本地乡音,让郭大爷像落 水者抓住了救生圈: "是呃是呃,我要 寻小泾浪!" 郭大爷一口本地话让对方更加热 情了: "嗷―― ―小泾浪, 晓得咯晓得咯, 伲是沈家宅呃,忑呐小泾浪么隔一条 浜." 于是乎,这位本地乡亲便领着郭 大爷找到了仙霞西路 %&" 弄小泾浪动 迁安置小区. 故事说到这儿, 似乎可以结束.且慢!正本故事刚刚开始. 故乡新泾的 "路" 至改革开放前的 上世纪 '& 年代末, 还保持着新中国成 立前的道路骨架,其实就是上海殖民 地时期 "越界筑路" 的产物.这"& 条 "越界筑路" 的马路分别是: 东西走向 的佘山路 (虹桥路) ;

大西路 (延安西 路) ;

林肯路 (天山路) ;

白利南路 (长宁 路) ;

庇亚士路 (北翟路) ;

麦克利劳路 (淮阴路) ;

南北走向的有法磊斯路 (伊 缆) ;

霍必兰路 (古北路) ;

罗别根路 (哈密路) ;

碑坊路 (绥宁路) . 除去这 "& 条路,现在轨交 ( 号线以西所有的马 路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这一区 域新中国成立前均属新泾乡地界. 从北翟路向南, 虹桥路向北, 古北 路以西这片广袤的农田是新泾乡的腹 地.截至上世纪 $& 年代, 里面没有马 路, 只有机耕路, 就是只能开拖拉机的 泥土路, 下雨天汽车是开不进去的, 因 为汽车轮子会陷在烂泥里打转转.没 有马路, 自然不会有公交车.当年, %) 路公交车终点站设在北新泾老街的吴 淞江边上,与') 路同站换乘;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