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You—灰機 2019-09-12
ICS 07.

060 D14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XX/T XXXXX―XXXX 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规范 Code for the designing of regional ground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network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报批稿) 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发布DZ/T XXXXX―XXXX I 目次前言 III 引言 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规定

2 5 监测区背景调查

2 5.1 一般规定

2 5.2 资料收集

3 5.2.1 要求

3 5.2.2 地形地貌

3 5.2.3 气象与水文

3 5.2.4 区域地质

3 5.2.5 水文地质

3 5.2.6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3 5.2.7 水资源、土地利用综合规划

3 5.2.8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4 5.3 已有监测点(水井和泉)调查

4 5.4 地下水质数据管理和信息服务状况调查

4 5.4.1 数据管理调查

4 5.4.2 信息服务状况调查

4 5.5 监测点(水井和泉)现状评价

4 6 地下水质与污染源调查

4 6.1 地下水质调查

5 6.2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5 6.2.1 要求

5 6.2.2 调查目的

5 6.2.3 调查方法

5 6.2.4 工业污染源调查

5 6.2.5 农业污染源调查

6 6.2.6 生活污染源调查

6 6.2.7 地表排污水系调查

6 6.2.8 编制污染源分布图

6 7 已有监测网评价

6 7.1 评价内容

7 DZ/T XXXXX―XXXX II 7.2 图件编制

7 8 地下水价值与污染评价

7 8.1 地下质量评价

7 8.2 地下水价值评价

7 8.3 污染源评价

7 8.4 地下水污染评价

7 9 地下水易污性评价

8 10 地下水污染风险性评价

8 11 地下水质监测密度和频率设计

8 11.1 要求.8 11.2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平原(盆地)8 11.2.1 区域地下水质监测密度和频率

8 11.2.2 污染源及附近

9 11.2.3 重点地区

9 11.3 岩溶水地区监测网密度设计

9 11.3.1 监测点密度

9 11.3.2 监测频率

10 11.4 裂隙水地区

10 11.4.1 监测点布设

10 11.4.2 监测点密度

10 11.4.3 监测频率设计

10 11.5 监测内容

10 11.6 监测成果的表现形式

11 12 成果编制与提交

11 12.1 成果要求

11 12.2 报告.11 12.3 附图.11 12.4 附表.12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附图及编制要求

13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附表及填写要求

25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易污性评价方法.32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污染风险性评价方法.41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地下水监测指标

45 附录 F(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报告提纲.47 参考文献.49 DZ/T XXXXX―XXXX III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9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文鹏、殷秀兰、朱瑾、高赞东、周磊、凤蔚、王俊桃、李海涛、林健、何师 意、孔庆轩. DZ/T XXXXX―XXXX IV 引言地下水质监测及其成果是开展水文地质基础研究、 掌握地下水资源状况、 合理开发利用和管护地下 水资源、科学防治地下水污染、有效保护地质环境等工作的基础. 我国开展地下水质监测工作已有50多年的历史, 所使用的专门监测井, 大部分是在水文地质勘查和 水源地勘察时留存下来的, 也有一些是利用地下水开采井兼作监测井使用, 由于不是专门针对地下水质 监测而设立的,不能完全满足监控区域地下水质动态的要求,不能实现地下水监测的目标. 为了对地下水质监测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建设高水平、高效率的地下水质监测网络,积极推进区域 地下水质监测网(点)建设,全面提升地下水质监测工作的决策支持与信息服务水平,需要对区域地下 水质监测网设计中监测区背景调查、监测网现状调查与评价、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地下水水质调查与评 价、地下水易污性及污染风险性评价、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等工作进行规范,在充分吸纳以往工作经验 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DZ/T XXXXX―XXXX

1 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所需的背景调查、 监测网现状调查与评价、 污染源调查与评 价、地下水水质调查与评价、地下水易污性及污染风险性评价等各环节的技术要求,以及地下水质监测 网密度和频率确定的原则和方法,成果产出方式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监测空白区地下水质监测网点的布设,以及已有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的优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 GB/T 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4538-1993 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与图例 GB 16889-2008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T 0157-1995 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DZ/T 0271-2014 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规范 DZ/T 0290-2015 地下水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 ground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network 为掌握区域含水层系统地下水质动态而专门设置的地下水监测井(或露头)网络. 3.2 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 ground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network optimization 在现有地下水质监测网和污染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 对区域地下水质监测井的密度和监测频率进行 设计和优化,以合理的监测井数、监测频率及监测项目满足对区域地下水质信息的需求. 3.3 地下水易污性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指含水层遭受污染的难易程度,是地下水系统的固有属性. 3.4 地下水价值 groundwater value DZ/T XXXXX―XXXX

2 是地下水的综合经济指标, 为地下水质和水量影响的开采利用价值、 生态环境价值及地质基础价值 等综合价值. 3.5 地下水保护紧迫性 urgency for groundwater protection 用地下水污染的概率表示的地下水亟需保护的程度,是由地下水易污性和地下水价值叠加合成的, 一般易于污染的高价值地下水需要保护的紧迫性越高 3.6 地下水污染风险性 risk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通过地下水遭受污染的概率和污染后果的乘积来表达的地下水遭受污染的风险大小.

4 基本规定 4.1 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应符合国家地下水质与污染监测规划. 4.2 所设计的水质监测网应为国家或区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保护提供所需 的地下水质动态信息. 4.3 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流程是: a) 监测区背景调查与资料收集;

b) 监测网现状评价;

c) 污染源调查;

d) 地下水质调查与污染评价;

e) 地下水易污性评价;

f) 地下水价值和污染源评价;

g) 地下水污染风险性评价;

h) 地下水质监测密度和频率设计. 4.4 地下水质监测网中的监测井应为专门监测井或层位明确的单层开采井. 4.5 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应遵循区域代表性和层位代表性原则, 重点突出污染源对地下水影响的监测. 4.6 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宜利用现有的监测井,保持监测系列的连续性. 4.7 监测井设计应兼顾地下水位等动态因素的监测. 4.8 监测井布设的位置宜结合交通条件、周边环境以及城乡建设等因素. 4.9 每5年对地下水质监测网的运行状况调查评价一次,根据新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5 监测区背景调查 5.1 一般规定 5.1.1 监测区背景调查的内容包括资料收集、已有监测网调查与评价、地下水质监测点(水井和泉) 的实地调查及适度验证性调查等. 5.1.2 在1:200

000 或更大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污染调查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地下水质及其 相关资料,展开地下水质调查. 5.1.3 调查方法以收集资料为主,辅以补充性踏勘、地下水质监测点(水井和泉)的实地调查、实测. 5.1.4 监测区的范围宜选择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或行政单元. 5.2 资料收集 DZ/T XXXXX―XXXX

3 5.2.1 要求 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气象与水文、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 和土地利用综合规划、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其他调查内容可按照GB 50027-2001 中的3.

2、3.3执行. 5.2.2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资料内容应包括监测区地貌类型、分布、形态、成因及时代、物质组成以及地貌单元之间 的接触关系等,分析地形地貌与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补给、径流和排泄的关系. 5.2.3 气象与水文 气象与水文资料内容应包括监测区及周边地区降水量、 蒸发量等建站以来的逐月气象资料和地表水 体资料(主要河流的流域面积、径流量、水位、水质;

水库、湖泊的蓄水量、水位和水质等). 5.2.4 区域地质 区域地质资料包括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 a) 地层岩性资料内容应包括区域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特征、产状、厚度、 分布及接触关系等;

b) 地质构造资料内容应包括区域地质构造单元、类型、性质、规模、分布、形成时代及其水文地 质意义等. 5.2.5 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资料包括: a) 区域地下水埋藏类型、分布、补给、径流、排泄,含水层岩性、渗透性和富水性,包气带岩性 及厚度;

b) 监测区内地表水体的类型(河流、湖泊、水库)、出露条件、补给来源、流量、水温、水质;

c) 岩溶发育特征;

d) 其他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可在不同水文地质类型区选取有针对性的调查内容,参见 DZ/T 0271-2014. 5.2.6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资料应包括: a) 监测区水源地资料,地下水开采历史资料,地下水多年开采量及各含水层(组)的开采量,工业、农业、生态和生活等地下水用水量分类统计;

b) 监测区地下水开采井位置、数量、开采量和泉位置、数量、流量等资料,并进行核查;

c) 地下水人工调蓄工程位置、范围、调蓄量及运行情况等资料,并进行核查. 5.2.7 水资源、土地利用综合规划 水资源、土地利用综合规划资料应包括:行政区划、流域水资源规划、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土 地利用现状及规划等. 5.2.8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包括: DZ/T XXXXX―XXXX

4 a) 地下水水位、超采情况,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区范围、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

b) 海(咸)水入侵的范围、发生发展历史、影响因素、主要危害等;

c) 地下水污染范围、受污染含水层的层位、污染物类型、污染程度、污染源、发生发展历史、趋 势及危害等;

d) 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土地荒漠化及植被退化的分布、程度、发生发展历史、影响因素、发 展趋势及危害等;

e) 地下水质异常引发的地方病的类型、分布、危害、演化过程及趋势等;

f) 土壤盐渍化的分布、程度、土壤类型、发生发展历史、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危害等. 5.3 已有监测点(水井和泉)调查 5.3.1 监测井调查内容包括:监测点(水井和泉)的级别、类型、数量、分布、监测层位、监测手段、 监测频率与运行状况、是否便于水样的采集等.具体内容参见 DZ/T 0271-2014.以此为基础,编制地下 水质监测点(水井和泉)现状分布图,按照 A.2 填写地下水质监测井现状调查基本信息表,按照 B.

1、 B.

2、B.3 填写监测井位置表、监测井现场照片及水质动态特征表. 5.3.2 监测井周围环境调查内容包括:监测井附近有无地表水体、 水体类型与特征、 对地下水质的影响, 周边抽水井的分布、开采时间、开采量、开采层位等. 5.3.3 监测井保护措施调查内容包括:井口保护装置、井房(地下井室)、标识及警示标志等. 5.4 地下水质数据管理和信息服务状况调查 5.4.1 数据管理调查 数据管理调查内容包括: a)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